1.MASA Framework源码解读-01 MASAFacotry工厂设计(一个接口多个实现的框架框架最佳姿势)
2.gin框架原理详解(gin框架是什么)
3.学习编程|Spring源码深度解析 读书笔记 第4章:bean的加载
4.Android源码定制(3)——Xposed源码编译详解
5.腾讯插件化—Shadow源码
6.Bert4keras开源框架源码解析(一)概述
MASA Framework源码解读-01 MASAFacotry工厂设计(一个接口多个实现的最佳姿势)
闲来无事,偶然接触到了MASA Framework,源码源码此框架是解读解读教程MASA Stack系列中专门用于构建web系统的开源框架。通过在几个小型项目中的框架框架应用,我发现它确实拥有诸多优点。源码源码为深入理解其内部结构和设计思路,解读解读教程钓鱼源码带apk我决定详细阅读MASA Framework的框架框架源代码,并记录整个阅读过程。源码源码如有任何错误或疑问,解读解读教程还请各位指正。框架框架
MASA Framework是源码源码一个功能全面且易于扩展的框架,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BuildingBlocks(抽象层)、解读解读教程Contrib(BuildingBlocks的框架框架实现)以及Utils(工具库)。官方将BuildingBlocks称为构建块,源码源码实际上,解读解读教程这个层将日常开发中频繁使用到的功能抽象出来,如多租户、多语言、仓储、配置中心等,形成易于替换的接口,大大提高了框架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MASA Framework包含个主要模块,几乎涵盖了日常开发所需的所有组件,从基础服务到高级功能应有尽有。这些模块协同工作,共同构建了一个强大且功能丰富的框架。
让我们从MASA Framework的核心设计——构建工厂(MasaFactory)开始探讨。构建工厂在框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负责通过配置选项来创建不同实现的实例。在实际项目中,构建工厂设计用于解决接口具有多种实现时的依赖注入问题,比如在面对多实现的场景时,如何优雅地注入并使用特定的实现类。以下是构建工厂解决多实现问题的具体步骤:
首先,通过下载MASA Framework的源码(地址:github.com/masastack/MA...)进行研究。我们首先关注的是Masa.BuildingBlocks.Data.Contracts类库的设计。MASA Framework的构建工厂通过选项配置,允许为接口的每个实现类指定一个简短的名称。根据传入的不同名称,构建工厂类的Create方法能够创建对应的实例。
通过使用MASA Framework的构建工厂,我们能够轻松地创建与特定名称对应的面单消息转换类,而无需依赖于IEnumerable集合进行复杂的筛选。这种方法在实现多实现场景时明显更加直观且高效。谜指标公式源码
以物流面单申请为例,不同销售订单对应不同的商家店铺,而每个商家店铺可能选择不同的物流商。利用MASA Framework构建工厂实现不同物流商的面单申请,不仅简化了开发过程,而且在使用层面保持了无感的效果。
总结而言,MASA Framework提供了强大的构建工厂设计,以解决多实现接口的依赖注入问题,简化了开发流程。这个设计不仅限于构建工厂模块,其他模块同样采用了类似的设计理念,允许用户根据需要替换官方实现或结合自定义实现,以适应不同场景和需求。
MASA Framework的其他模块同样采用了构建工厂的设计,用户既可以替换官方实现,也可以在程序内同时共存官方实现和自定义实现。例如,Service Caller模块不仅支持使用dapr的服务调用,还提供了HTTP服务调用等选项。
gin框架原理详解(gin框架是什么)
Gin的启动过程、路由及上下文源码解读
Engine是gin框架的一个实例,它包含了多路复用器、中间件和配置中心。
gin通过Engine.Run(addr...string)来启动服务,最终调用的是/手败gin-gonic/gin
一个简单的例子:
packagemain
import"github.com/gin-gonic/gin"
funcmain(){
//Default返回一个默认的路由引擎
r:=gin.Default()
r.GET("/ping",func(c*gin.Context){
//输出json结果给调用方
c.JSON(,gin.H{
"message":"pong",
})
})
r.Run()//listenandserveon0.0.0.0:
}
编译运行程序,打开浏览器,访问页面显示:
{ "message":"pong"}
gin的功能不只是简单输出Json数据。它是一个轻量级的WEB框架,支持RestFull风格API,支持GET,POST,PUT,PATCH,DELETE,OPTIONS等/gin-gonic/gin"
)
funcmain(){
router:=gin.Default()
//静态资源加载,本例为css,js以及资源
router.StaticFS("/public",/ffhelicopter/tmm/website/static"))
router.StaticFile("/favicon.ico","./resources/favicon.ico")
//Listenandserveon0.0.0.0:
router.Run(":")
}
首先需要是生成一个Engine,这是gin的核心,默认带有Logger和Recovery两个中间件。
router:=gin.Default()
StaticFile是加载单个文件,而StaticFS是加载一个完整的目录资源:
func(group*RouterGroup)StaticFile(relativePath,filepathstring)IRoutes
func(group*RouterGroup)StaticFS(relativePathstring,fs/gin-gonic/gin
如果安装失败,直接去Githubclone下来,放置到对应的目录即可。
(2)代码中使用:
下面是打字游戏气球源码一个使用Gin的简单例子:
packagemain
import(
"github.com/gin-gonic/gin"
)
funcmain(){
router:=gin.Default()
router.GET("/ping",func(c*gin.Context){
c.JSON(,gin.H{
"message":"pong",
})
})
router.Run(":")//listenandserveon0.0.0.0:
}
简单几行代码,就能实现一个web服务。使用gin的Default方法创建一个路由handler。然后通过HTTP方法绑定路由规则和路由函数。不同于net/e"}。
注:Gin还包含更多的返回方法如c.String,c.HTML,c.XML等,请自行了解。可以方便的返回HTML数据
我们在之前的组v1路由下新定义一个路由:
下面我们访问
可以看到,通过c.Param(“key”)方法,Gin成功捕获了url请求路径中的参数。同理,gin也可以捕获常规参数,如下代码所示:
在浏览器输入以下代码:
通过c.Query(“key”)可以成功接收到url参数,c.DefaultQuery在参数不存在的情况下,会由其默认值代替。
我们还可以为Gin定义一些默认路由:
这时候,我们访问一个不存在的页面:
返回如下所示:
下面我们测试在Gin里面使用Post
在测试端输入:
附带发送的数据,测试即可。记住需要使用POST方法.
继续修改,将PostHandler的函数修改如下
测试工具输入:
发送的内容输入:
返回结果如下:
备注:此处需要指定Content-Type为application/x-www-form-urlencoded,否则识别不出来。
一定要选择对应的PUT或者DELETE方法。
Gin框架快速的创建路由
能够方便的创建分组
支持url正则表达式
支持参数查找(c.Paramc.Queryc.PostForm)
请求方法精准匹配
支持处理
快速的返回给客户端数据,常用的c.Stringc.JSONc.Data
学习编程|Spring源码深度解析 读书笔记 第4章:bean的加载
在Spring框架中,bean的加载过程是一个精细且有序的过程。首先,当需要加载bean时,Spring会尝试通过转换beanName来识别目标对象,可能涉及到别名或FactoryBean的识别。
加载过程分为几步:从缓存查找单例,Spring容器内单例只创建一次,若缓存中无数据,会尝试从singletonFactories寻找。接着是bean的实例化,从缓存获取原始状态后,可能需要进一步处理以符合预期状态。
原型模式的依赖检查是单例模式特有的,用来避免循环依赖问题。然后,如果缓存中无数据,会检查parentBeanFactory,递归加载配置。BeanDefinition会被转换为RootBeanDefinition,合并父类属性,确保依赖的分型源码文华正确初始化。
Spring根据不同的scope策略创建bean,如singleton、prototype等。类型转换是后续步骤,可能将返回的bean转换为所需的类型。FactoryBean的使用提供了灵活的实例化逻辑,用户自定义创建bean的过程。
当bean为FactoryBean时,getBean()方法代理了FactoryBean的getObject(),允许通过不同的方式配置bean。缓存中获取单例时,会执行循环依赖检测和性能优化。最后,通过ObjectFactory实例singletonFactory定义bean的完整加载逻辑,包括回调方法用于处理单例创建前后的状态。
Android源码定制(3)——Xposed源码编译详解
Android源码定制(3)——Xposed源码编译详解
在前文中,我们完成了Android 6.0源码从下载到编译的过程,接下来详细讲解Xposed框架源码编译和定制。本文将基于编译后的Android 6.0环境,分为两部分:Xposed源码编译和源码定制,期间遇到的问题主要得益于大佬的博客指导。首先,感谢世界美景大佬的定制教程和肉丝大佬的详细解答。1. Xposed源码编译
为了顺利编译,我们需要理解Xposed各模块版本和对应Android版本的关系,实验环境设为Android 6.0。首先,从Xposed官网下载XposedBridge,并通过Android Studio编译,推荐方式。编译过程涉及理解模块作用、框架初始化机制,以及mmm或Android Studio编译步骤。2. XposedBridge编译与集成
从官网下载XposedBridge后,编译生成XposedBridge.jar,可以选择mmm或Android Studio。编译后,将XposedBridge.jar和api.jar分别放入指定路径,替换相应的系统文件。3. XposedArt与Xposed源码下载和替换
下载并替换Android系统虚拟机art文件夹和Xposed源码,确保Xposed首字母为小写以避免编译错误。4. XposedTools编译与配置
下载XposedTools,配置build.conf,解决编译时缺失的pigcms名片源码依赖包,如Config::IniFiles。5. 生成编译结果与测试
编译完成后,替换system目录,生成镜像文件并刷入手机,激活Xposed框架,测试模块以确保功能正常。6. 错误解决
常见错误包括Android.mk文件错误、大小写问题以及XposedBridge和Installer版本不匹配,通过查找和分析源码来修复。实验总结
在源码编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大多可通过源码分析和调整源码版本解决。务必注意版本兼容性,确保Xposed框架能顺利激活并正常使用。 更多详细资料和文件将在github上分享:[github链接]参考
本文由安全后厨团队原创,如需引用请注明出处,未经授权勿转。关注微信公众号:安全后厨,获取更多相关资讯。腾讯插件化—Shadow源码
腾讯插件化框架Shadow介绍及源码解析 Shadow是一个由腾讯自主研发的Android插件框架,经过线上亿级用户量的检验,其在插件技术领域展现出不俗的实力。Shadow不仅开源分享了关键代码,还全面分享了上线部署所需的设计方案。 与市面上其他插件框架相比,Shadow在技术特点上主要体现在:支持特性编译与开发环境准备:建议使用最新稳定版本的Android Studio,推荐打开工程并选择sample-app或sample-host模块直接运行,体验不同安装情况下的运行效果。
代码结构清晰:所有代码集中在projects目录下的三个子目录中,sample目录为体验Shadow的最佳环境,详细信息可参考README文档。
插件加载与启动流程解析 插件加载是Shadow框架的核心,从loadPlugin作为起点,通过一系列步骤实现插件的动态加载与启动。包括但不限于:本地启动顺序:重点关注启动流程的第一、二步,回溯整个过程最终调用Plugin Manager的DynamicPluginManager.enter方法。
跨进程调用与Activity加载:调用mDynamicPluginLoader.callApplicationOnCreate方法执行插件加载,之后通过FastPluginManager.convertActivityIntent方法启动Activity。
Activity与Service加载机制 在Activity与Service加载机制上,Shadow采用与Android系统自身一致的实现方式:通过修改ClassLoader的parent属性,插入DexClassLoader实现插件apk的加载与Activity的实例化。具体步骤包括:new一个DexClassLoader加载插件apk,从插件ClassLoader中load指定的插件Activity名字,newInstance之后强转为Activity类型使用。 Shell Activity复用与资源管理 为了解决资源复用与访问问题,Shadow通过代理Activity的方式,通过Intent的参数确定构造哪个Activity,令壳子Activity能够复用,实现资源的隔离管理。此外,对同名View与资源的处理也非常关键,通过自定义类加载器与AOP技术,解决此类问题。 组件调用与优化 对于Service、Content Provider与Broadcast Receiver的调用,Shadow提供了优化方案,如通过ShadowContext启动Service、使用ShadowAcpplication注册静态广播等。 总结与学习建议 本文详细解析了插件化框架Shadow的源码与实现机制,深入探讨了其解决插件加载、Activity启动、资源管理等问题的策略。对于深入理解Android插件化技术,实现高效、稳定的插件化解决方案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建议对Android核心技术感兴趣的开发者深入阅读《Android核心技术手册》,了解更多关于插件化、热修复等技术的详细内容。Bert4keras开源框架源码解析(一)概述
Bert4keras是苏剑林大佬开源的一个文本预训练框架,相较于谷歌开源的bert源码,它更为简洁,对理解BERT以及相关预训练技术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源码地址如下:
代码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在三个文件夹中。
在bert4keras文件夹中,实现了BERT以及相关预训练技术的算法模型架构。examples文件夹则是基于预训练好的语言模型进行的一系列fine-tune实验任务。pretraining文件夹则负责从头预训练语言模型的实现。
整体代码结构清晰,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
backend.py文件主要实现了一些自定义组件,例如各种激活函数。这个部分之所以命名为backend(后端),是因为keras框架基于模块化的高级深度学习开发框架,它并不仅仅依赖于一种底层张量库,而是对各种底层张量库进行高层模块封装,让底层库负责诸如张量积、卷积等操作。例如,底层库可能选择TensorFlow或Theano。
在layers.py文件中,实现了自定义层,如embedding层、多头自注意力层等。
optimizers.py文件则实现了优化器的定义。
snippets.py文件包含了与算法模型无关的辅助函数,例如字符串格式转换、文件读取等。
tokenizers.py文件负责分词器的实现。
而model.py文件则是框架的核心,实现了BERT及相关预训练模型的算法架构。
后续文章将详细解析这些代码文件,期待与大家共同进步。
Springboot之分布式事务框架Seata实现原理源码分析
在SpringBoot环境下的分布式事务框架Seata实现原理涉及到了代理数据源、注册代理Bean以及全局事务拦截器等关键环节。下面我们将逐步解析其核心逻辑。
首先,Seata通过GlobalTransactionScanner来注册项目中所有带有@GlobalTransactional注解的方法类。该扫描器是一个实现了BeanPostProcessor接口的类,它能够在Spring容器初始化时进行后置处理,从而实现全局事务的管理。
GlobalTransactionScanner实际上是一个InstantiationAwareBeanPostProcessor,它在实例化Bean前执行postProcessBeforeInstantiation方法,在实例化后执行postProcessAfterInstantiation方法,并在属性填充时执行postProcessProperties方法。尽管GlobalTransactionScanner类本身并未覆盖这3个方法,但在父类的实现中,这些方法用于处理Bean的实例化和属性设置过程。
关键在于postProcessAfterInitialization方法中实现的wrapIfNecessary方法,该方法在GlobalTransactionScanner类中被重写。当方法执行到existsAnnotation方法判断类方法是否带有@GlobalTransactional注解时,如果存在则创建一个GlobalTransactionalInterceptor作为拦截器处理全局事务。
在创建代理数据源时,Seata通过DataSourceProxy对系统默认数据源进行代理处理。通过shouldSkip方法判断当前bean是否需要被代理,如果bean是SeataProxy的子类且不是DataSource的子类且不在excludes集合中,则进行代理,从而代理当前系统的默认数据源对象。
全局事务拦截器主要负责全局事务的发起、执行和回滚。在执行全局事务的方法被代理时,具体的执行拦截器是GlobalTransactionalInterceptor。该拦截器处理全局事务的逻辑,包括获取全局事务、开始全局事务、执行本地业务、提交本地事务、记录undo log、提交数据更新等步骤。其中,提交本地事务时会向TC(Transaction Coordinator)注册分支并提交本地事务,整个过程确保了分布式事务的一致性。
当全局事务中任何一个分支发生异常时,事务将被回滚。参与全局事务的组件在异常发生时执行特定的回滚逻辑,确保事务一致性。在Seata的实现中,异常处理机制确保了事务的回滚能够正确执行。
Seata还提供了XID(Transaction Identifier)的传递机制,通过RestTemplate和Feign客户端进行服务间的调用,确保分布式系统中各个服务能够共享和处理全局事务。RestTemplate在请求头中放置TX_XID头信息,而Feign客户端通过从调用链中获取Feign.Builder,最终通过SeataHystrixFeignBuilder.builder方法实现XID的传递。
在被调用端(通过Feign调用服务),Seata自动配置会创建数据源代理,使得事务方法执行时能够获取到连接对象,而这些连接对象已经被代理成DataSourceProxy。SeataHandlerInterceptor拦截器对所有请求进行拦截,从Header中获取TX_XID,参与者的XID绑定到上下文中,通过ConnectionProxy获取代理连接对象。在数据库操作中,XID绑定到ConnectionContext,执行SQL语句时通过StatementProxy或PreparedStatementProxy代理连接,从而完成全局事务的处理。
综上所述,Seata通过一系列复杂的逻辑和机制,实现了SpringBoot环境下的分布式事务管理,确保了分布式系统中数据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Mirror Networking网络框架源码学习
在游戏开发领域,特别是多人在线游戏的制作,网络框架的选择与理解至关重要。本文将带领大家了解并学习Mirror网络框架,这是UNET的替代品,帮助开发者更好地掌握Unity项目内容。Mirror提供了强大的网络功能,使得客户端和服务端逻辑集成在同一个系统中。
对于Mirror框架,CMD(Command)和RPC(Remote Procedure Call)是核心功能。CMD允许开发者在客户端和服务端之间传递命令,而RPC则允许远程调用服务端方法,实现异步通信。这些标签用于区分客户端与服务端的代码逻辑。
例如在Examples/Chat中,通过设置一个端作为服务器,其他端连接到localhost作为客户端,可以实现基本的聊天功能。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案例中的数据同步机制,尤其是SyncVar的作用,对于理解如何在客户端和服务端之间共享和同步数据至关重要。
SyncVar通过编译后处理和Update驱动同步实现数据的实时同步。在编译后处理阶段,通过SerializeSyncVars初始化所有SyncVar,并在逐帧更新中驱动同步过程,确保数据在客户端和服务端保持一致。
在服务器监听部分,以KcpTransport为例,分为初始化绑定、接收更新数据和业务处理。这一流程展示了如何在服务器端接收和处理网络数据,确保游戏逻辑的正确执行。
为了进一步深入学习,推荐查阅以下资源:
- Unity3D-network网络相关(一)_alayeshi的专栏-CSDN博客
- Unity3D-network网络相关(二)_alayeshi的专栏-CSDN博客
- 交大计算机课程(5):计算机网络
- GitHub - vis2k/Mirror: #1 Open Source Unity Networking Library
- Mirror Documentation
- Unity 使用Mirror框架制作多人游戏
- MirrorNetworking
通过这些资源,开发者可以全面了解Mirror网络框架的使用方法,从而在多人游戏开发中获得更多的灵活性和控制力。
Thrift入门 | Thrift框架分析(源码角度)
深入理解Thrift框架,首先需要掌握其基本概念。Thrift是一个用于跨语言通信的框架,其设计初衷是提高开发效率和简化多语言环境下的服务调用。以下是Thrift框架的核心组成部分及其功能概述。 Thrift框架主要包括两个层:Protocol层和Transport层。Protocol层主要负责数据的序列化和反序列化,而Transport层则负责数据流的传输。Protocol层中包含多种序列化协议,常见的有Compact、Binary、JSON等,它们都继承自TProtocol基类,提供读写抽象操作。 以TBinaryProtocol为例,它是一种基于二进制的序列化协议。序列化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步骤:writeMessageBegin:用于序列化message的开始部分,包括thrift版本、message名称和seqid等信息。
writeFieldStop:在所有字段序列化完成后,写入T_STOP标识符,表示序列化结束。
writeI、writeString、writeBinary:分别用于序列化整型、字符串和二进制数据。
在读取操作中,这些write操作的逆操作被执行,以实现反序列化。Protocol层的实现细节主要体现在读写函数的调用和抽象上。 Transport层负责数据的实际传输,它提供了一系列抽象方法,如isOpen、open、close、read和write等,用于管理底层连接的打开、关闭和数据读写。常见的Transport层协议包括TFramedTransport和TSocket。TFramedTransport通过缓冲区管理,实现了数据的分帧传输,而TSocket则基于原始的socket实现网络通信。 为了进一步提高性能,Transport层可能包含缓存和压缩等功能,以优化数据传输效率。Thrift中,TSocket作为底层传输层,负责与原始socket交互,而TFramedTransport等上层Transport则在TSocket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实现数据的高效传输。 总结,Thrift框架通过其Protocol层和Transport层,实现了跨语言、高效的数据传输。深入理解这些组件及其工作原理,对于开发和优化基于Thrift的分布式系统具有重要意义。2025-01-24 13:55
2025-01-24 13:15
2025-01-24 13:10
2025-01-24 12:52
2025-01-24 12:22
2025-01-24 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