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康舒雅
海事生活
位處島嶼極西的留下來的論冬裡頭台西村,迎接大河入海。人無濁水溪是夏浸村莊近旁親密的水環境,既哺育土地,海水時不時的蝕骨水災隱患卻又衝擊著村莊。更遠一些的氣尤其素源码反码补码区别海洋,則開展出截然不同的有風漁事、生計與恐怖記憶。頭水台西也許因為海洋的尾惡神祕,人們的留下來的論冬裡頭敘事當中,充滿著許多朦朧迷離的人無場景。
從村落中心騎自行車,夏浸需要三十分鐘才會抵達村民常常活動的海水濱海環境。在村落與海水之間,蝕骨是氣尤其素一大片綿延彰化西南角的濕地潮間帶,陸地邊緣生長著茂盛的海馬齒、馬鞍藤及木麻黃,水的交界處則遍佈著沙蟹的呼吸孔洞與彈塗魚的躍動。退潮時分,沙丘上迤邐波浪的痕跡,海水退卻成一道道細密的水線,男女老少便趁此時來挖掘蛤貝、蝦蟹,為晚餐加菜,倘若豐收,還能賺點外快。
自早以來,台西村人即知海裡藏著冰箱,能從中獲取得來不易的豐富營養。儘管海事凶險起伏、本地專事漁業的討海人屬於少數,但包括討海人在內,以及與海相關的周邊產業——包括漁網織補工、做漁獲買賣的販子,以及年年蔚為風潮的捕鰻淘金熱,都反映出台西村在一般的農村生活之外,更多了些偶然、機運與生猛的元素。
海事無常
老漁人全仔(Tsuân--á)住在濁水溪堤防腳下,位置稍遠於村落中心顯榮宮,php源码修改排版卻離海近了點。他的小院長長方方,面寬窄小,屋的開口面西,望出去可見高聳的堤防邊坡與堤防頂的小亭。
這是一座L型的屋厝,空著的那一側靠向鄰居厝後背(tshù-āu-puè,房子後面),全仔在那裡堆放大大小小的木頭與機具。它們全被防水帆布、木板與磚頭給密實地收攏妥當。角落鮮綠色的漁網縫隙中,依稀可見帆布下生著霉斑的竹管,與一團團厚重繩索。邊廂一側,屋緣釘著簡易工作架,各式各樣不同的漁具卡置其間,角落還有棉線穿成的漁網、生鏽的秤與繩索。顯然,舊時光還妥妥地存留在這裡。
全仔自小生長在漁人家庭,約莫六、七歲,就和父親一起到海裡牽魚仔(khan-hî-á)。一身功夫自那時磨練起——牽「豆仔魚(tāu-á-hî)」,得要一人在前拉繩頭、一人在後輔助,做伙(tsò-hué,一起)從海裡牽著魚回汕頭(suànn-thâu);他也跟著父親一起手工削竹管,將竹管綁製成竹筏。年紀小的他,做這些體力活不如成人快速,但長年浸潤下,終於漸漸培養了漁人需要的足夠氣力。
「討海人的生活講來艱苦。」那一日他細細向我講述過往,從日頭熾烈講到日暮昏黃,劈頭就先下了註解,绘本之家源码氣力委頓:「討海欲趁錢就無法度,天不從人願啊。【註1】」
說起討海,全仔勾起一件發生於一九七〇年代的陳舊往事,他的人生就此被切割成事件以前與事件以後,至今耿耿於懷。
時逢入冬,經常協同全仔出海的漁工海靈仔(Hái-lîng--á),適迎兒女嫁娶喜事,而年節轉眼將至,家裡應趁此時大舉辦事、熱鬧一番。為籌取經費,海靈仔便應全仔之邀,相偕出海。
漁船深夜出巡,數鐘頭後返船回港。不一會兒,漁獲皆已卸下置於汕頂(suànn-tíng),全仔的妻子滿仔(Bán--á)也備好了麵飯。海靈仔唏哩呼嚕扒了湯麵,又向全仔央求再出一趟海:「我散人足艱苦,愛趕緊拚拚咧好,閣提錢、算(工)錢。【註2】」全仔頗為難,卻按捺不住海靈仔的殷切期盼,只得再駕船出海。
待船開到近外海處,天邊已濛濛泛起晨光,時近海水漲潮,海象洶湧,剛換上日本進口動力馬達的簇新竹筏上,載著兩人飄搖浮盪。突然間,一個大浪打來,將他們從竹筏上給翻了下海。
全仔眼睜睜看著海靈仔被瘋起的浪捲走,一下子便不見人影。dns电脑配源码他大聲呼喝海靈仔的名字,卻聽不見回音,只能伴著漁網、沒頂的物什與竹筏的碎片載浮載沉。幸虧海水正漲潮,推著全仔向岸邊前行,才終於在兩個鐘頭後漂流到汕頂。
海靈仔的屍身一路漂流到台南將軍鄉,一個星期後才在白沙溝被當地船隻發現。事後,全仔給了海靈仔家十數萬元,甫添購的船筏、器械與漁具,全在海裡覆滅,生計困難。
面臨緊迫狀況,全仔只得招標會籌錢,後又變賣其他資產還債,一下子窮困潦倒。當時他人屆壯年,家中兒女正值中學年紀,經濟負荷沉重。在失去出海資本,加之受此變故驚嚇,全仔夫妻倆只得一邊耕耘家中薄田、一邊叉魚維生,再也沒有出海捕撈了。
討海的凶險
討海人的辛苦顯而易見,他們直面變幻莫測的海流凶險,並得配合不定時的海潮節奏。暝時(mî--sî,夜晚)出海的漁人,無法擁有正常作息,他們總是「跟著海水走」。漁汛豐時,往往一去就得在水底站上十二鐘頭,從天色漸黑、站至天色光亮。人體的uniapp开源源码時間因此跟著海水時辰漲退,退潮時分甦醒,漲潮時分休憩,每日且有遲延。漁人的身體沒得選擇,必須隨著海水生息。
不僅如此,魚潮也有時季,各個季節有重點捕撈魚種,由此安排不同的時間下海。台西村的漁人年表是這樣的:二、三月捕白達仔(pe̍h-ta̍t-á),三、四月抓(魚午)仔魚(ngóo-á-hî),夏天捕白鯧(pe̍h-tshiunn),接著開船去深水區捕捉大型魚種,十月開始放下「大目(tuā-ba̍k,孔目比較大)」的網,冬至前捕烏魚(oo-hî),然後進入鰻魚季。
漁人於是同時計算著兩種時間:一種以日為單位,隨月亮遠近圓缺變化;一種跟著冬春夏秋,盼洋流帶來大量魚潮。
使海靈仔一去不回的那陣浪——漁人稱為「起海漲(khí hái-tiòng,海嘯)」——便是在海水掀起、兩面水突然猛合的時刻,水花高噴像是兩股浪在打架,輕易便能將人掀入海底。漁人因此養成一套看天時的方法:他們每日計算海水漲退潮時間,盯緊「西爿天有烏雲無【註3】」,以知是否出海、何時出海。
出了海,必須保持時刻警覺,一旦察知氣候轉壞,便相互招呼、吆喝,東西收收、趕緊便走。若要討得好豐收,漁人得學會緊緊跟隨天地時節的變化,注意海流起伏,他們因此深刻醒覺四季與日月差異,隨之變換勞動的作息與方法。
尤有甚者,討海人得承受身體髮膚冰寒之苦。無論冬夏,浸在海水裡頭就是蝕骨的寒氣。尤其素有「風頭水尾」惡名的台西村,漁人得忍受刀刮一樣的海風強灌,頂著低溫出海。在過往年代,沒有防水防寒的青蛙裝,沒有頭燈、頭巾與膠鞋,全仔自十多歲起,便使用裝填穀物的布袋自己穿孔、綁繩做衣,腳上蹬著草鞋下海。
全仔的妻子回憶起那段叉魚的日子,充滿艱辛:「(阮)佇水內徛甲褲內底全湳塗(làm-thôo),閣寒,頭向向(ànn-ànn)咧行路,那行那盹龜(tuh-ku),日子真歹過。【註4】」全仔張開五指,對著指縫說:「你看,指甲內底攏烏烏。遮濟年矣,閣洗袂去。【註5】」
漁事周邊
全仔上岸後,往往要穿梭各項瑣務之間,定期巡視定置漁網,修造、調整器械與漁具。從衣著到器具的準備,通常需要花上很長時間,都靠他一針一線穿縫、穿孔綁繩手工勞作而來。全仔敘述此事時,笑著反問我:難道妳沒聽過「三工拍魚、兩工補網【註6】」嗎?我確實是訝異了。原來這委實不是責人偷懶的諺語,而是漁人忙碌的陸上生活實景。
其中,最富巧思的器物當數漁網。不同魚種需要不同漁具以及不同捕撈方式,因此要特別花心思編製漁網,端視魚類體積、洄游習性、出沒海域適合的放置方式而各有差異。這些手藝來自於漁人長年的觀察與學習,蘊含豐富的生態知識與捕撈技巧。他們除了向經驗老道者討教,也得經過長年熟習,才能有耐用美觀的技藝成果。
閒時全仔還能自己修補,但碰上忙碌魚季,這些工作就必須請他人代為處理。漁網易壞,往往一次出海,就要縫縫補補,得仰靠大量的漁網織補工人。同時間,本地生意人、外地掮客也開始出現,與討海人交涉魚貨的買賣。他們專挑漁人返回岸邊時現身議價,清晨談好,就能帶著一簍簍新鮮漁貨趕往大城、二林市場,乃至更遠的內陸。
漁網織補工、魚貨買賣的販子,都是台西村人的勞動選項。這些環繞著討海人的周邊工作,共同支撐起台西村的漁撈產業,成為部分村人的重要收入。那位人人稱之「(敖力)人」的乒仔,則是在頂仔家雜貨舖做長工以後,接觸了漁人及魚貨買賣生意,從此以後便以此作為主要的收入來源。
註釋
[1] 討海要賺錢就沒辦法,天不從人願啊。
[2] 我窮人很辛苦,要趕快拚一拚比較好,再拿錢、算(工)錢。
[3] 西邊的天空有沒有烏雲
[4] (我們)在水裡站到褲裡全都是泥,又很冷,縮著頭在走路,邊走邊打瞌睡,日子很不好過。
[5] 你看,指甲縫裡都黑黑的。這麼多年了,還洗不掉。
[6] 三天打魚,兩天補網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留下來的人:偏鄉高齡者的生命紀事》,游擊文化出版
作者:康舒雅
繪者:沈恩民
- momo網路書店
- Readmoo讀墨電子書
-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成人商品、實體商品、限定商品不包含在內,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在農村生長、安家與衰老的人,走過什麼樣的人生?
偏鄉照護困難,若可以選擇離開,為何還是想留下?
都會區長大的孫女,對農村阿公阿媽的探尋之旅
台西村,一個因環境抗爭與《南風》攝影集,而廣為人知的沿海小村。但是,檯面上的新聞,鮮少突出此地的高齡議題。
事實上,它是一個高齡村落,村內四百多人,70歲以上的長者就佔了兩百多位,它也是台灣千萬衰退的農村之一。台西村民無論在經濟、智識、基礎設施、健康或者人口結構上,皆處於邊緣。
在這樣的偏鄉,長者如何安老?
作者身為都市成長的青年世代,反思自己與台西村的阿公阿媽,雖是血緣至親,卻像是生活在不同世界的人。
為了解這份差異從何而來,作者於碩士階段展開田野研究,試圖理解環境抗爭之外,台西村的高齡者過著什麼樣的生活?他們的日常生活是什麼模樣?
不再三代同堂的世代
本書描繪的台西村高齡者,出生於1930、1940年代,自小從農,大部分只接受過數年小學教育。到了晚年,因台灣社會的劇烈變遷,他們難以再循傳統農耕社會的大家庭模式,將勞動責任交予下一代,也無法在子孫環繞下,安養天年。
這些人的晚年階段,與他們的先祖輩大為不同,也和都會區的高齡者有多方面的差異。在時代轉變下,他們不僅需要發展出因應當前社會型態的老化途徑,也面臨諸多挑戰,包括:
——生活清閒下來,不用再為生計奔波,但似乎必須找到新的重心?
——重聽、視力模糊、手腳無力、不能再做事了,怎麼辦?
——伴侶生病甚至去世,身上病痛時好時壞……
——看著同輩人一個個離去、甚至子女過世,怎麼自己一個人好好生活?
——子孫在外地生根,要不要離開故鄉,搬去跟子女同住?
上述總總身體或心理上的變化,都需要經歷調適。本書紀錄了高齡者如何隨著生命變化,調整生活秩序、如何在衝突與矛盾中掙扎適應,而他們的過去又如何形塑他們的信念、認同與價值觀,據以度過晚年。
本書透過高齡者的生命故事,呈現底下重要議題:
▎身體老化是怎麼一回事?
台西村高齡者如何描述身體經驗的變化,怎麼看待自己變老?
▎為何老人家閒不下來?
高齡者為什麼在身體狀況變差後,還是想保有勞動習慣,這與他們從小到大的生命經驗以及他們所居住的地區有何關聯?
▎為什麼不想離開?不與子女同住?
老人家何以不願意離開家鄉,為什麼不想搬去與子女同住?需要哪些條件才能留在家鄉?
▎如何在鄉村做高齡照護?
不同家庭型態的照護方式各有同,有些是夫妻兩人同住相互照顧、有些則是喪偶的獨居者,有些則聘請外籍看護,不同家庭型態下的高齡者如何適應?
▎高齡者的社交生活
高齡者如何維繫社交生活?身體差異與病痛經驗為社交生活帶來怎樣的挑戰?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日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