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网
皮皮网

【表单 系统 源码】【强势拉升底部源码】【宝塔源码无法安装】dperf源码分析

来源:houghline源码 发表时间:2024-12-24 01:57:49

1.linux查看cpu占用率的码分方法:
2.如何评价 react native ios 开发
3.如何使用oprofile对软件做profiling
4.2G内存环境下MySQL编译安装全攻略2g内存编译mysql

dperf源码分析

linux查看cpu占用率的方法:

       top

       top是最常用的查看系统资源使用情况的工具,包括CPU、码分内存等等资源。码分这里主要关注CPU资源。码分

       1.1 /proc/loadavg

       load average取自/proc/loadavg。码分

       9. 9. 8. 3/

       前三个数字是码分表单 系统 源码1、5、码分分钟内进程队列中平均进程数,码分包括正在运行的码分进程+准备好等待运行的进程。

       第四个数字分子表示正在运行的码分进程数,分母是码分进程总数。

       最后一个数字是码分最近运行的进程ID号。

       其中top取的码分是/proc/loadavg的前三个数。

       1.2 top使用

       打开top,码分可以指定更新的码分周期。

       输入H,打开隐藏的线程;输入1,可以显示单核CPU使用情况。

       top -H -b -d 1 -n > top.txt,每个1秒统计一次,强势拉升底部源码共次,显示线程细节,并保存到top.txt中。

       top采样来源你还依赖于/proc/stat和/proc//stat两个,这两个的详细介绍参考:/proc/stat和/proc//stat。

       其中CPU信息对应的含义如下:

       us是user的意思,统计nice小于等于0的用户空间进程,也即优先级为~。 ni是nice的意思,统计nice大于0的用户空间进程,也即优先级为~。 sys是system的意思,统计内核态运行时间,不包括中断。 id是idle的意思,几系统处于空闲态。 wa是iowait的意思,统计io等待时间。 hi是宝塔源码无法安装hardware interrupt,统计硬件中断时间。 si是software interrupt,统计软中断时间。 最后的st是steal的意思。

       perf

       通过sudo perf top -s comm,可以查看当前系统运行进程占比。

       这里不像top一样区分idle、system、user,这里的占比是各个进程在总运行时间里面占比。

       通过sudo perf record记录采样信息,然后通过sudo perf report -s comm。

       sar、ksar

       sar是System Activity Report的意思,可以用于实时观察当前系统活动,也可以生成历史记录的报告。

       要使用sar需要安装sudo apt install sysstat,然后对sysstat进行配置。

       sar用于记录统计信息,猎豹超强指标源码ksar用于将记录的信息图形化输出。

       ksar下载地址在: github.com/vlsi/ksar/re...

       sudo gedit /etc/default/sysstat--------------------------------将 ENABLED=“false“ 改为ENABLED=“true“。 sudo gedit /etc/cron.d/sysstat--------------------------------修改sar的周期等配置。 sudo /etc/init.d/sysstat restart--------------------------------重启sar服务 /var/log/sysstat/--------------------------------------------------sar log存放目录

       使用sar记录开机到目前的统计信息到文件sar.txt。

       LC_ALL=C sar -A > sar.txt

       PS:这里直接使用sar -A,在ksar中无法正常显示。

       如下执行java -jar ksar.jar,然后Data->Load from text file...选择保存的sar.txt文件。

       得到如下的图表。

       还可以通过sar记录一段时间的信息,指定采样周期和采样次数。

       这些命令前加上LC_ALL=C之后保存到文件中,都可以在ksar中图形化显示。

       collectl、colplot

       collectl是一款非常优秀并且有着丰富的命令行功能的实用程序,你可以用它来采集描述当前系统状态的性能数据。

       不同于大多数其它的系统监控工具,collectl 并非仅局限于有限的系统度量,相反,redis源码主从同步它可以收集许多不同类型系统资源的相关信息,如 cpu 、disk、memory 、network 、sockets 、 tcp 、inodes 、infiniband 、 lustre 、memory、nfs、processes、quadrics、slabs和buddyinfo等。

       同时collectl还可以替代常用工具,比如top、vmstat、ps、iotop等。

       安装collectl:

       sudo apt-get install collectl

       collectl的使用很简单,默认collectl显示cpu、磁盘、网络信息。

       collectl还可以显示更多的子系统信息,如果选项存在对应的大写选项,大写选项表示更细节的设备统计信息。

       b – buddy info (内存碎片) c – 所有CPU的合一统计信息;C - 单个CPU的统计信息。 d – 整个文件系统Disk合一统计信息;C - 单个磁盘的统计信息。 f – NFS V3 Data i – Inode and File System j – 显示每个CPU的Interrupts触发情况;J - 显示每个中断详细触发情况。 l – Lustre m – 显示整个系统Memory使用情况;M - 按node显示内存使用情况。 n – 显示整个系统的Networks使用情况;N - 分网卡显示网络使用情况。 s – Sockets t – TCP x – Interconnect y – 对系统所有Slabs (系统对象缓存)使用统计信息;Y - 每个slab使用的详细信息。

       collectl --all显示所有子系统的统计信息,包括cpu、终端、内存、磁盘、网络、TCP、socket、文件系统、NFS。

       collectl --top可以代替top命令:

       collectl --vmstat可以代替vmstat命令:

       collectl -c1 -sZ -i:1可以代替ps命令。

       collectl和一些处理分析数据工具(比如colmux、colgui、colplot)结合能提供可视化图形。

       colplot是collectl工具集的一部分,其将collectl收集的数据在浏览器中图形化展示。

       colplot的介绍 在此,相关源码可以再 collectl-utils下载。

       解压下载的colplot之后,sudo ./INSTALL安装colplot。

       安装之后重启apache服务:

       suod systemctl reload apache2 sudo systemctl restart apache2

       在浏览器中输入 .0.0.1/colplot/,即可使用colplot。

       通过Change Dir选择存放经过collectl -P保存的数据,然后设置Plot细节、显示那些子系统、plot大小等等。

       最后Generate Plot查看结果。

如何评价 react native ios 开发

       React native充分利用了Facebook的现有轮子,是一个很优秀的集成作品,并且我相信这个团队对前端的了解很深刻,否则不可能让Native code「退居二线」。

       å¯¹åº”到前端开发,整个系统结构是这样:

       JSX vs HTML

       CSS-layout vs css

       ECMAScript 6 vs ECMAScript 5

       React native View vs DOM

       æ— éœ€ç¼–译,我在第一次编译了ipa装好以后,就再也没更新过app,只要更新云端的js代码,reload一下,整个界面就全变了。

       å¤šæ•°å¸ƒå±€ä»£ç éƒ½æ˜¯JSX,所有Native组件都是标签化的,这对于前端程序员来说,降低了不少学习成本,也大大减少了代码量。不信你可以看看JSX编译后的代码。

       å¤ç”¨React系统,也减少了一定学习和开发成本,更重要的是利用了React里面的分层和diff机制。js层传给Native层的是一个diff后的json,然后由Native将这个数据映射成真正的布局视图。

       css-layout也是点睛之笔,前端可以继续用熟悉的类css方式来编写布局,通过这个工具转换成constrain布局。

       ç³»ç»Ÿåªæœ‰js-objc的单向调用,就是把原生UI组件的方法通过javascritcore或者webview(低版本iOS)映射到js中来,整个调用过程是异步的,这样的设计令React native可以让js运行在桌面chrome中,通过websocket连接Native code和桌面chrome,极大地方便了调试。对其中的机制Bang的一篇文章写得很详细,我就不拾人牙慧了:React Native通信机制详解 « bang’s blog 。但这样设计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后面说。

       ç‚¹æŒ‰æ“ä½œä¹Ÿè¢«æŠ½è±¡æˆäº†ä¸€ç»„组件(TouchableXXX),这种抽象方式是我在之前做类似工作中没有想到的。facebook还列出Native为什么和web「手感」不同的原因:实时的点按反馈和取消能力。React Native 这套相应机制设计得很完善,能像Native code那样控制整个点按操作的所有过程。

       Debug相当方便!修改了js以后,通过内建的nodejs watcher编译成bundle,在模拟器里面按cmd+r就可以看到效果。而且按cmd+d,可以打开一个chrome窗口,所有的js都移到了chrome里面运行,所以什么断点单步打调用栈,都不在话下。

       ä¸Šé¢çš„既是特点也是优点,下面说说缺点,或者应该说:「仍然遗留的问题」,在我看来,这个方案已经超越了Hybird方案。

       ç³»ç»Ÿä»ç„¶ï¼ˆä¸å¾—不)依赖原生组件暴露出来的组件和方法。举两个例子,ScrollView这个组件,在Native层是有大量事件的,scrollViewWillBeginDragging, scrollViewWillEndDragging,scrollViewDidEndDragging等等,这些事件在现有的版本都没有暴露,基本上做不了组件联动效果。另外,这个版本中有大量组件是iOS only的:ActivityIndicatorIOS、DatePickerIOS、NavigatorIOS、PickerIOS、SliderIOS、SwitchIOS、TabBarIOS、AlertIOS、AppStateIOS、LinkingIOS、PushNotificationIOS、StatusBarIOS、VibrationIOS,反过来看,剩余的都是一些抽象程度极强的基本组件。这样,用户必须在不同的平台下写两套代码,而且所有能力仍然强烈依赖 React native 开发人员暴露的接口。

       ç”±äºŽæœ€å¤–层是React,初次学习成本高,不像往常的Hybird方案,只要多学几个JS API就可以开始干活了。当然,React的确让后续开发变得简单了一些,这么一套外来的(基于iOS)、残缺不全的(css-layout)在React的包装下,的确显得不那么面目可憎了。

       å¦å¤–,React Native仍然很不完善。文档还不全,我基本上是看着他的示例代码完成的demo,集成到已有app的文档也是今天才出来。按照官方的说法,Android版本要到半年后才发布:Blog | React ,届时整个系统设计可能还会有很大的变化。

       PS,在使用Tabbar的时候,我惊喜的发现他们居然用了iconfont方案,我现在手头的项目中也有同样的实现,不过API怎么设计一直很头疼。结果,我发现他是这么写的:

       <TabBarItemIOS

        name="blueTab"

        icon={ _ix_DEPRECATED('favorites')}

       ....>

       åœ¨ _ix_DEPRECATED 的定义处,有一句注释: // TODO(nicklockwood): How can this fit our require system?

       ä»¥ä¸Šã€‚

       ä¸‹é¢æ˜¯ä¸€å‘¨å‰ï¼Œåœ¨React native还没开源的时候,通过反解ipa的一些分析过程,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简单粗暴的分割线--------------------

       èƒŒæ™¯å’Œè°ƒç ”手段

       React Native还没开源,最近和组里兄弟「反编译」了Facebook Group(这个应用是用React Native实现的)的ipa代码,出来几百个JS文件,格式化一下,花了几天时间读了一下源码,对React Native的内部核心机制算是有了一个基本了解。

       React Native的核心实现:

       å…ˆç®€å•è¯´å‡ ç‚¹ï¼Œè¯¦ç»†çš„等回头更新。

       1. React Native里面没有webview,这货不是Hybrid app,里面执行JS是用的

       JavascriptCore。

       2. 再说React Native的核心,iOS Native code提供了十来个最基本核心的类(RCTDeviceEventEmitter、RCTRenderingPerf等)、或组件(RCTView、RCTTextField、RCTTextView、RCTModalFullscreenView等),然后由React Native的JS部分,组成二十来个基本组件(Popover、Listview等),交由上层的业务方来使用(THGroupView)。

       3. 就如他们在宣传时所说,他们实现了一套类似css的子集,用来解决样式问题,相当复杂和强大,靠这个才能将Native的核心组件组成JS层的基本组件再组成业务端的业务组件,应该是采用facebook/css-layout · GitHub的C语言版本实现的(在ppt中我们看到了类似flex-direction: column一类的代码,这个正是css-layout支持的语法)。

       4. 在React Native中,写JS的工程师解决的是「将基本组件拼装成可用的React组件」的问题,写Native Code的工程师解决的是「提供核心组件,提供足够的扩展性、灵活性和性能」的问题。

       React Native的设计考虑:

       ReactJS对React Native有着直接的影响(我没在生产环境中用过React,只看过代码&用过Angular,如果有误请指出)

       ReactJS里面有这样的设计:

       1. ReactJS 的大工厂入口createElement返回的不是某个实体DOM对象,而只是一个数组

       2. 通过源码中 ui/browser/ 目录中的代码,将这个数组转换成DOM

       3. 底层的渲染核心是可以更换的

       å¦å¤–,Facebook自己有JSX,css-layout等开源项目,基于这些,如果要做一个用 JS来开发Native app的东西,很自然就想到了一套最有效率的搞法:

       1. 将 ui/browser 里面的代码替换成一套 Native 的桥接JS(实际上,iOS版是通过

       injectGenericComponentClass方法,将核心组件的方法注入到JS里面 ),就直接复用React的MVVM,自动将数据映射到Native了

       2. Native code里面实现三组核心API,一组提供核心组件的API(create、update、delete),一组事件方法(ReactJS里面的EventEmitter ),一组对css进行解析(css-layout)以及返回Style的ComputedStyle(React Native里面叫meatureStyle)。

       è¿™æ ·ï¼Œç”¨ä¸Šäº†ReactJS本身的所有核心功能和设计思路,Native的开发也足够简单。

       é‚£ï¼ŒReact Native是什么?

       å…¶å®žè¿™ä¸œè¥¿ä»ŽNative开发来说,相当于重新发明了一个浏览器渲染引擎并且套一个React的壳,从Web开发角度来说,就是把原来React的后端换成了Native code来实现,就跟Flipboard最近搞的React Canvas 一样: Flipboard · GitHubreact-canvas

       React Native的优势和劣势::

       ä¼˜åŠ¿ç›¸å¯¹Hybird app或者Webapp:

       1. 不用Webview,彻底摆脱了Webview让人不爽的交互和性能问题

       2. 有较强的扩展性,这是因为Native端提供的是基本控件,JS可以自由组合使用

       3. 可以直接使用Native原生的「牛逼」动画(在FB Group这个app里面,面板滑出带一点果冻弹动,面板基于某个点展开这种动画随处可见,这种动画用Native code来做小菜一碟,但是用Web来做就难上加难)。

       ä¼˜åŠ¿ç›¸å¯¹äºŽNative app:

       1. 可以通过更新远端JS,直接更新app,不过这快成为各家大型Native app的标配了…

       åŠ£åŠ¿ï¼š

       1. 扩展性仍然远远不如web,也远远不如直接写Native code(这个不用废话解释了吧)

       2. 从Native到Web,要做很多概念转换,势必造成双方都要妥协。比如web要用一套CSS的阉割版,Native通过css-layout拿到最终样式再转换成native原生的表达方式(比如iOS的Constraint\origin\Center等属性),再比如动画。另外,若Android和iOS都要做相同的封装,概念转换就更复杂了。

       æ›´æ–°1:添加了React对React Native的影响。

       æ›´æ–°2:基本确定其使用了 css-layout,添加了对React Native的总结

       æ›´æ–°3: React native已经开源了: React Native,只有iOS版。我写了几个demo,简单看了看objc代码并和开源前的我们的一些结论(见后文)交叉验证。简单地从前端工程师和系统整体角度说一下React native的特点和优劣吧。

       æ›´æ–°4: 补充了几条优势和与前端开发的对照

如何使用oprofile对软件做profiling

       ã€€ã€€ä¸€. Oprofile简介

       ã€€ã€€

       ã€€ã€€Profiling是对不同性能特征的数据的形式化总结或分析,它通常以图形和表的形式出现。它提供为特定的处理器事件收集的采样百分数或数量,比如cache miss rate、TLB miss rate等等。一般来说,主要目的是为了找出软件中的性能瓶颈,然后有针对性的优化以提升软件的整体性能。

       ã€€ã€€

       ã€€ã€€Oprofile 是用于 Linux 的若干种评测和性能监控工具中的一种。它可以工作在不同的体系结构上,包括ARM, PowerPC, MIPS, IA, IA 和 AMD Athlon等等。它的开销很小,从Linux 2.6 版起,它被包含进了Linux内核中。

       ã€€ã€€

       ã€€ã€€Oprofile可以收集有关处理器事件的信息,帮助用户识别诸如循环的展开、cache的使用率低、低效的类型转换和冗余操作、错误预测转移等问题。Oprofile是一种细粒度的工具,可以为指令集或者为函数、系统调用或中断处理例程收集采样。Oprofile 通过取样来工作。使用收集到的评测数据,用户可以很容易地找出性能问题。

       ã€€ã€€

       ã€€ã€€é€šè¿‡ç›‘察CPU的hardware events,oprofile可以在运行状态下对整个Linux系统进行profiling。Profiling的对象可以是Linux kernel (包括modules和interrupt handlers), shared libraries或者应用程序。

       ã€€ã€€

       ã€€ã€€ä»Ž0.9.8版本开始,oprofile支持Perf_events profiling mode模式。应用程序operf被用来控制profiling过程;而在legacy mode下,是通过opcontrol脚本和oprofiled daemon来完成的。Operf不再象legacy mode那样需要OProfile kernel driver,它直接和Linux Kernel Performance Events Subsystem打交道。使用operf,就可以用普通用户的身份来profiling用户的应用程序了,当然如果需要对整个系统来profiling的时候还是需要root权限的。

       ã€€ã€€

       ã€€ã€€å¦‚果硬件不支持OProfile使用performance counters,OProfile就只能工作在Timer Mode下了。Timer Mode只能在legacy profiling mode下使用,即只能通过opcontrol脚本来控制。

       ã€€ã€€Oprofile的优势:

       ã€€ã€€Ÿ 比较低的运行开销

       ã€€ã€€Ÿ 对被profiling的对象影响很小

       ã€€ã€€Ÿ 可以profiling中断服务程序(interrupt handlers)

       ã€€ã€€Ÿ 可以profiling应用程序和shared libraries

       ã€€ã€€Ÿ 可以profiling dynamically compiled (JIT) code

       ã€€ã€€Ÿ 可以对整个系统做profiling

       ã€€ã€€Ÿ 可以观察CPU内部的细节,例如cache miss rate

       ã€€ã€€Ÿ 可以多源代码做annotation

       ã€€ã€€Ÿ 可以支持instruction-level的profiling

       ã€€ã€€Ÿ 可以生成call-graph profiles

       ã€€ã€€

       ã€€ã€€ä¸è¿‡OProfile也不是万能的,它也有自己的局限性:

       ã€€ã€€Ÿ 只能在x, ARM, 和PowerPC架构上生成call graph profiles

       ã€€ã€€Ÿ 不支持%精确的instruction-level profiling

       ã€€ã€€Ÿ 对dynamically compiled (JIT) code profiling的支持还不完善。

       ã€€ã€€

       ã€€ã€€æ— è®ºå¦‚何,Oprofile的功能都比gprof要强很多,代价是配置起来会比较麻烦。

       ã€€ã€€

       ã€€ã€€

       ã€€ã€€äºŒ. 编译Oprofile

       ã€€ã€€

       ã€€ã€€é¦–先最好在Linux kernel里面选中Oprofile driver,以获得全面的支持。

       ã€€ã€€

       ã€€

       ã€€ã€€å› ä¸ºç¬”者使用的是Xilinx Linux pre-built .7,所以这里下载的是linux-xlnx-xilinx-v.7.tar.gz

       ã€€ã€€

       ã€€ã€€è§£åŽ‹ç¼©åŽï¼Œç”¨ä»¥ä¸‹å‘½ä»¤è°ƒå‡ºLinux kernel的配置界面:

       ã€€ã€€export ARCH=arm

       ã€€ã€€export CROSS_COMPILE=arm-xilinx-linux-gnueabi-

       ã€€ã€€make xilinx_zynq_defconfig

       ã€€ã€€make xconfig 或者make menuconfig

       ã€€ã€€

       ã€€ã€€åœ¨é…ç½®ç•Œé¢ä¸Šå°†ä»¥ä¸‹ä¸¤é¡¹å‹¾ä¸Šï¼š

       ã€€ã€€General setup --->

       ã€€ã€€[*] Profiling support

       ã€€ã€€<*> OProfile system profiling

       ã€€ã€€

       ã€€ã€€ç„¶åŽmake uImage即可生成新的uImage,用来替换Xilinx Linux pre-built .7中的Linux kernel image。同时我们也需要vmlinux来检查profiling的结果。

       ã€€ã€€

       ã€€ã€€

       ã€€ã€€Oprofile需要popt, bfd, liberty库,要在嵌入式单板上使用这些库,需要手工完成交叉编译。

       ã€€ã€€

       ã€€ã€€é’ˆå¯¹popt 1.7,用以下命令完成编译:

       ã€€ã€€./configure --prefix=/home/wave/xilinx/oprofileprj/rootfs --host=arm-xilinx-linux-gnueabi --with-kernel-support --disable-nls && make && make install

       ã€€ã€€

       ã€€ã€€é’ˆå¯¹binutils 2.,用以下命令完成编译:

       ã€€ã€€./configure --host=arm-xilinx-linux-gnueabi --prefix=/home/wave/xilinx/oprofileprj/rootfs --enable-install-libbfd --enable-install-libiberty --enable-shared && make && make install

       ã€€ã€€ä¸è¿‡--enable-install-libiberty没有效果,所以需要手工把libiberty.a和libiberty.h拷贝到相应的位置。

       ã€€ã€€

       ã€€ã€€é’ˆå¯¹oprofile 0.9.9,用以下命令完成编译:

       ã€€ã€€./configure --host=arm-xilinx-linux-gnueabi --prefix=/home/wave/xilinx/oprofileprj/rootfs --with-kernel-support --with-binutils=/home/wave/xilinx/oprofileprj/rootfs && make && make install

       ã€€ã€€é…ç½®è¿‡ç¨‹ç»“束后可能会有以下提示,因为没有打算用GUI和profile JITed code,所以直接忽视之。

       ã€€ã€€config.status: executing libtool commands

       ã€€ã€€Warning: QT version 3 was requested but not found. No GUI will be built.

       ã€€ã€€Warning: The user account 'oprofile:oprofile' does not exist on the system.

       ã€€ã€€To profile JITed code, this special user account must exist.

       ã€€ã€€Please ask your system administrator to add the following user and group:

       ã€€ã€€user name : 'oprofile'

       ã€€ã€€group name: 'oprofile'

       ã€€ã€€The 'oprofile' group must be the default group for the 'oprofile' user.

       ã€€ã€€

       ã€€ã€€å°†ç¼–译完成的uImage,vmlinux,oprofile binary,重新编译的没有-pg的libjpeg binary以及tool chain的libc打包放到SD卡中,准备在ZC开发板上尝试profile djpeg。

       ã€€ã€€

       ã€€ã€€ä¸‰. 运行Oprofile

       ã€€ã€€

       ã€€ã€€æ­£å¸¸å¯åŠ¨åµŒå…¥å¼Linux后,在开发板的console上一次输入以下命令:

       ã€€ã€€

       ã€€ã€€mount /dev/mmcblk0p1 /mnt

       ã€€ã€€

       ã€€ã€€mkdir -p /home/root/work

       ã€€ã€€cd /home/root/work

       ã€€ã€€tar zxvf /mnt/jpeg-bin-nopg.tar.gz

       ã€€ã€€cd jpeg-bin/bin

       ã€€ã€€cp /mnt/park-x.jpg .

       ã€€ã€€export LD_LIBRARY_PATH=/home/root/work/jpeg-bin/lib

       ã€€ã€€

       ã€€ã€€cd /home/root/work

       ã€€ã€€tar zxvf /mnt/rootfs.tar.gz

       ã€€ã€€cd rootfs

       ã€€ã€€chown root:root -R

*

       ã€€ã€€cp -R bin/* /usr/bin

       ã€€ã€€cp -R lib/* /lib

       ã€€ã€€cp /bin/which /usr/bin

       ã€€ã€€cp /bin/dirname /usr/bin

       ã€€ã€€mkdir -p /home/wave/xilinx/oprofileprj/rootfs/share

       ã€€ã€€cp -R ./rootfs/* /home/wave/xilinx/oprofileprj/rootfs

       ã€€ã€€

       ã€€ã€€cd /home/root/work

       ã€€ã€€tar zxvf /mnt/libc.tar.gz

       ã€€ã€€cp ./lib/libstdc*.* /lib

       ã€€ã€€

       ã€€ã€€mkdir -p /home/wave/xilinx/libjpeg

       ã€€ã€€cd /home/wave/xilinx/libjpeg

       ã€€ã€€tar zxvf /mnt/jpeg-9.tar.gz

       ã€€ã€€

       ã€€ã€€cp /mnt/vmlinux /home/root/work

       ã€€ã€€

       ã€€ã€€cd /home/root/work/jpeg-bin/bin

       ã€€ã€€

       ã€€ã€€opcontrol --init

       ã€€ã€€opcontrol --vmlinux=/home/root/work/vmlinux

       ã€€ã€€opcontrol --setup --event=CPU_CYCLES:::0:1 --session-dir=/home/root/

       ã€€ã€€

       ã€€ã€€operf --vmlinux /home/root/work/vmlinux ./djpeg -bmp park-x.jpg > result.bmp

       ã€€ã€€opreport -l ./djpeg

       ã€€ã€€

       ã€€ã€€å®Œæˆè¿™ä¸€æ­¥åŽï¼Œæˆ‘们就可以看到profiling的结果了,在笔者的平台上看到的内容的主要部分如下:

       ã€€ã€€root@zynq:~/work/jpeg-bin/bin# opreport -l ./djpeg

       ã€€ã€€Using /home/root/work/jpeg-bin/bin/oprofile_data/samples/ for samples directory.

       ã€€ã€€CPU: ARM Cortex-A9, speed MHz (estimated)

       ã€€ã€€Counted CPU_CYCLES events (CPU cycle) with a unit mask of 0x (No unit mask) count

       ã€€ã€€samples % image name symbol name

       ã€€ã€€ . libc-2..so /lib/libc-2..so

       ã€€ã€€

2G内存环境下MySQL编译安装全攻略2g内存编译mysql

       2G内存环境下MySQL编译安装全攻略

       MySQL是全球最流行的开源数据库,因其高性能、稳定性和可扩展性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应用场景。虽然官方提供了针对各种操作系统和架构的官方二进制包,但许多人更愿意通过编译源代码来获得更多的自定义和优化。本文将介绍在2G内存环境下编译安装MySQL的全过程。

       第一步:准备工作

       在开始编译MySQL之前,需要确保系统已经安装了必要的依赖库和工具。以下是几个常用的依赖库和工具:

       1. gcc

       gcc是GNU的C语言编译器,是Linux系统下的标准编译工具,任何高级编程语言都需要通过gcc编译器进行编译。安装gcc的命令如下:

        yum install gcc

       2. CMake

       CMake是一个跨平台的自动化构建工具,可以生成各种工程文件,如Makefile、Visual Studio等。安装CMake的命令如下:

        yum install cmake

       3. ncurses

       ncurses是一个开源的、可移植和API一致的终端屏幕控制库。许多Linux上的终端工具都需要ncurses库的支持。安装ncurses的命令如下:

        yum install ncurses-devel

       4. bison

       bison是一款生成编译器的自由软件,常被用来生成语法解析器。MySQL使用bison生成语法解析器,安装bison的命令如下:

        yum install bison

       5. openssl

       OpenSSL是一个开源的安全套接字层(Secure Sockets Layer)和传输层安全(Transport Layer Security)协议的开发库。MySQL在安装时需要使用openssl,可以通过以下命令安装:

        yum install openssl-devel

       第二步:下载MySQL源码

       访问MySQL官网,下载源码包。本文以5.7.版本为例:

        wget //Downloads/MySQL-5.7/mysql-5.7..tar.gz

       下载完成后,将源码包解压到目录中:

        tar zxvf mysql-5.7..tar.gz

       第三步:配置编译选项

       进入MySQL源码目录,执行以下命令进行编译选项配置:

        cmake . \

        -DCMAKE_INSTALL_PREFIX=/usr/local/mysql \

        -DMYSQL_DATADIR=/usr/local/mysql/data \

        -DMYSQL_UNIX_ADDR=/usr/local/mysql/mysql.sock \

        -DWITH_BOOST=boost \

        -DWITH_INNOBASE_STORAGE_ENGINE=1 \

        -DWITH_PARTITION_STORAGE_ENGINE=1 \

        -DWITH_PERFSCHEMA_STORAGE_ENGINE=1 \

        -DWITH_BLACKHOLE_STORAGE_ENGINE=1 \

        -DWITH_DEBUG=0 \

        -DWITH_SSL=system \

        -DENABLED_LOCAL_INFILE=1

       其中,各选项含义如下:

       1. CMAKE_INSTALL_PREFIX

       MySQL的安装目录,默认安装到/usr/local/mysql目录下。

       2. MYSQL_DATADIR

       MySQL的数据目录,默认安装到/usr/local/mysql/data目录下。

       3. MYSQL_UNIX_ADDR

       MySQL的UNIX Domn Socket地址,默认安装到/usr/local/mysql/mysql.sock。

       4. WITH_BOOST

       启用BOOST库加速编译速度。

       5. WITH_*_STORAGE_ENGINE

       启用各种存储引擎。

       6. WITH_DEBUG

       开启调试模式。

       7. WITH_SSL

       启用SSL加密。

       8. ENABLED_LOCAL_INFILE

       启用从本地加载数据。

       第四步:编译安装MySQL

       执行以下命令进行编译和安装:

        make && make install

       编译完成后,会将MySQL二进制文件和支持文件安装到/usr/local/mysql目录下。

       第五步:启动MySQL

       执行以下命令启动MySQL:

        /usr/local/mysql/bin/mysqld_safe –user=mysql &

       等待片刻后,可以尝试连接到MySQL服务器:

        /usr/local/mysql/bin/mysql -u root -p

       输入密码,如果能够成功登录,则表示MySQL编译安装已经完成。

       总结

       本文介绍了在2G内存环境下编译安装MySQL的全过程,需要注意的是,在低内存环境下编译MySQL需要确保操作系统配置合理,否则可能会因为系统资源不足而导致编译失败。在实际生产环境中,建议使用高配置的服务器或者使用现成的MySQL二进制包。

相关栏目: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