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LinuxSS源码探索一探究竟linuxss源码
被誉为“全球最复杂开源项目”的次解Linux SS(Secure Socket)是一款轻量级的网络代理工具,它在Linux系统上非常受欢迎,析源也成为了大多数网络应用的码次首选。Linux SS的解析接口教程源码的代码量相当庞大,也备受广大开发者的源码关注,潜心钻研Linux SS源码对于网络研究者和黑客们来说是次解暴利波段指标源码非常有必要的。
我们以Linux 3. 内核的析源SS源码为例来分析,Linux SS的码次源码目录位于linux/net/ipv4/netfilter/目录下,在该目录下包含了Linux SS的解析接口教程主要代码,我们可以先查看其中的源码主要头文件,比如说:
include/linux/netfilter/ipset/ip_set.h
include/linux/netfilter_ipv4/ip_tables.h
include/linux/netfilter/x_tables.h
这三个头文件是次解Linux SS系统的核心结构之一。
接下来,析源我们还要解析两个核心函数:iptables_init函数和iptables_register_table函数,码次这两个函数的解析接口教程主要作用是初始化网络过滤框架和注册网络过滤表。iptables_init函数主要用于初始化网络过滤框架,源码主要完成如下功能:
1. 调用xtables_init函数,初始化Xtables模型;
2. 调用ip_tables_init函数,初始化IPTables模型;
3. 调用nftables_init函数,初始化Nftables模型;
4. 调用ipset_init函数,初始化IPset模型。
而iptables_register_table函数主要用于注册网络过滤表,主要完成如下功能:
1. 根据提供的参数检查表的有效性;
2. 创建一个新的数据结构xt_table;
3. 将该表注册到ipt_tables数据结构中;
4. 将表名及对应的表结构存放到xt_tableshash数据结构中;
5. 更新表的索引号。
到这里,我们就大致可以了解Linux SS的源码,但Learning Linux SS源码只是静态分析,细节的分析还需要真正的运行环境,观察每个函数的实际执行,而真正运行起来的Linux SS,是与系统内核非常紧密结合的,比如:
1. 调用内核函数IPv6_build_route_tables_sockopt,构建SS的路由表;
2. 调用内核内存管理系统,比如kmalloc、vmalloc等,分配SS所需的内存;
3. 初始化Linux SS的配置参数;
4. 调用内核模块管理机制,加载Linux SS相关的内核模块;
5. 调用内核功能接口,比如netfilter, nf_conntrack, nf_hook等,通过它们来执行对应的网络功能。
通过上述深入了解Linux SS源码,我们可以迅速把握Linux SS的构架和实现,也能熟悉Linux SS的具体运行流程。Linux SS的深层原理揭示出它未来的发展趋势,我们也可以根据Linux SS的现有架构改善Linux的网络安全机制,进一步开发出与Linux SS和系统内核更加融合的高级网络功能。
Glide源码分析
深入剖析Glide源码:解析与理解其架构与机制
1. Glide三大关键流程
使用Glide加载时,主要包含三大关键流程:with、load、into。通过链式调用这些方法,能轻松完成加载任务,但背后蕴含的原理复杂且源码规模庞大。分析源码时,需抓住重点。
1.1 with主线
with方法是Glide中的重要接口,可传入Activity或Fragment,与页面生命周期紧密关联。在分析中,eb防封源码我们曾遇到线上事故,因伙伴在with方法中传入了Context而非Activity,导致页面消失后请求仍在后台运行,最终刷新页面时找不到加载的容器直接崩溃。因此,with方法与页面生命周期息息相关。
1.1.1 Glide创建
通过getRetriever方法最终获得RequestManagerRetriever对象。在Glide的构造方法中,通过双检锁方式创建Glide对象。之后,调用Glide的build方法创建一个Glide实例,传入缓存和Bitmap池等对象。
1.1.2 RequestManagerRetriever
Glide的build方法直接创建RequestManagerRetriever对象,需requestManagerFactory参数,若未定义则默认为DEFAULT_FACTORY。获取此对象后,方便后续加载。
1.1.3 生命周期管理
在获取RequestManagerRetriever后,调用其get方法。当with方法传入Activity时,会在子线程调用另一个get方法,而主线程中通过fragmentGet方法,创建空Fragment并同步页面生命周期。
1.1.4 总结
with方法主要完成:创建Glide对象,绑定页面生命周期。
1.2 load主线
通过with方法获得RequetManager,调用load方法创建RequestBuilder对象,将加载类型赋值给model。剩余操作由into方法负责。
1.3 into主线
into方法负责Glide的创建和生命周期绑定。传入ImageView,根据其scaleType属性复制RequestOption。into方法调用buildRequest返回Request,并判断是否能执行请求。执行请求或从缓存获取后回调onResourceReady。
1.3.1 发起请求
创建request后,调用RequetManager的track方法,执行请求并添加到请求队列。判断isPaused状态,决定是否发起网络请求。成功加载或从缓存获取后回调onResourceReady。
1.3.2 三级缓存
通过EngineKey获取资源,从内存、活动缓存和LRUCache中查找。若未获取到,则发起网络请求。成功后加入活跃缓存并回调onResourceReady。
1.3.3 onResourceReady
资源加载完成或从缓存获取后,调用SingleRequest的onResourceReady方法。判断是否设置RequestListener,最终调用target的onResourceReady方法,显示。
1.3.4 小结
into方法主要步骤包括:创建加载请求、判断请求执行、从缓存获取资源、实时编辑php源码网络请求与资源回调。
2. 手写简单Glide框架
实现Glide需理解其特性,特别是生命周期绑定和三级缓存。手写时,着重实现这两点。在load方法中,支持多种资源加载,并使用RequestOption保存请求参数。在into方法中,传入ImageView控件,并在buildTargetRequest方法中判断是否发起网络请求。实现三级缓存逻辑,确保加载效率。使用协程进行线程切换,提高性能。通过简单API加载本地或网络链接,实现Glide功能。
husky 源码浅析
解析 Husky 源码:揭示 Git 钩子的奥秘
前言
在探索 Husky 的工作原理之前,让我们先回顾一下自定义 Git Hook 的概念。通过 Husky,我们能够实现对 Git 钩子的指定目录控制,灵活地执行预先定义的命令。本篇文章将带领大家深入 Husky 的源码,揭示其工作流程和使用 Node.js 编写 CLI 工具的要点。Husky 工作流程
从 Husky 的安装流程入手,我们能够直观地理解其工作原理。主要步骤如下:执行 `npx husky install`。
通过 Git 命令,将 hooks 目录指向 Husky 提供的目录。
确保新拉取的仓库在执行 `install` 后自动调整 Git hook 目录,以保持一致性。
在这一过程中,Husky 通过巧妙地添加 npm 钩子,确保了新仓库在安装完成后能够自动配置 Git 钩子路径,实现了跨平台的统一性。源码浅析
bin.ts
bin.ts 文件简洁明了,核心在于模块导入语法和 Node.js CLI 工具的实现。它支持了导入模块的两种方式,并解释了在 TypeScript 中如何灵活使用它们。npm 中的可执行文件
通过配置 package.json 的 `bin` 字段,我们可以将任意脚本或工具作为 CLI 工具进行全局安装,以便在命令行中直接调用。Husky 利用这一特性,为用户提供了一个简洁的安装流程和便捷的调用方式。获取命令行参数
在 Node.js 中,`process.argv` 提供了获取命令行参数的便捷方式。通过解析这个数组,我们可以轻松获取用户传递的参数,实现命令与功能的对应。index.ts
核心逻辑在于安装、配置和卸载 Git 钩子的函数。Husky 的代码结构清晰,易于理解。其中,`core.hooksPath` 的话费充值查询源码配置和权限设置(如 `mode 0o`)是关键步骤,确保了 Git 钩子的执行权限和统一性。husky.sh
作为初始化脚本,husky.sh 执行了一系列环境配置和日志输出操作。其重点在于根据不同 Shell 环境(如 Zsh)进行适配性处理,确保 Husky 在各类环境中都能稳定运行。结语
Husky 的实现通过 `git config core.hooksPath` 和 `npm prepare` 钩子的巧妙结合,不仅简化了 Git 钩子的配置流程,还提升了代码的可移植性和一致性。使用 Husky,开发者能够更灵活地管理 Git 钩子,提升项目的自动化程度。面试官:从源码分析一下TreeSet(基于jdk1.8)
面试官可能会询问关于TreeSet(基于JDK1.8)的源码分析,实际上,TreeSet与HashSet类似,都利用了TreeMap底层的红黑树结构。主要特性包括:
1. TreeSet是基于TreeMap的NavigableSet实现,元素存储在TreeMap的key中,value为一个常量对象。
2. 不是直接基于TreeMap,而是NavigableMap,因为TreeMap本身就实现了这个接口。
3. 对于内存节省的疑问,TreeSet在add方法中使用PRESENT对象避免了将null作为value可能导致的逻辑冲突。添加重复元素时,PRESENT确保了插入状态的区分。
4. 构造函数提供了多样化的选项,允许自定义比较器和排序器,基本继承自HashSet的特性。
5. 除了基本的增删操作,TreeSet还提供了如返回子集、头部尾部元素、区间查找等方法。
总结来说,TreeSet在排序上优于HashSet,但插入和查找操作由于树的结构会更复杂,不适用于对速度有极高要求的场景。如果不需要排序,HashSet是更好的选择。
感谢您的关注,关于TreeSet的源码解析就介绍到这里。
ReentrantLock源码详细解析
在深入解析ReentrantLock源码之前,我们先了解ReentrantLock与同步机制的关系。ReentrantLock作为Java中引入的并发工具类,由Doug Lea编写,相较于synchronized关键字,它提供了更为灵活的锁管理策略,支持公平与非公平锁两种模式。AQS(AbstractQueuedSynchronizer)作为实现锁和同步器的核心框架,由AQS类的独占线程、同步状态state、FIFO等待队列和UnSafe对象组成。AQS类的内部结构图显示了其组件的构成。在AQS框架下,等待队列采用双向链表实现,头结点存在但无线程,迈冲科技 源码T1和T2节点中的线程可能在自旋获取锁后进入阻塞状态。
Node节点作为等待队列的基本单元,分为共享模式和独占模式,值得关注的是waitStatus成员变量,它包含五种状态:-3、-2、-1、0、1。本文重点讨论-1、0、1状态,-3状态将不涉及。非公平锁与公平锁的差异在于,非公平锁模式下新线程可直接尝试获取锁,而公平锁模式下新线程需排队等待。
ReentrantLock内部采用非公平同步器作为其同步器实现,构造函数中根据需要选择非公平同步器或公平同步器。ReentrantLock默认采用非公平锁策略。非公平锁与公平锁的区别在于获取锁的顺序,非公平锁允许新线程跳过等待队列,而公平锁严格遵循队列顺序。
在非公平同步器的实例中,我们以T1线程首次获取锁为例。T1成功获取锁后,将exclusiveOwnerThread设置为自身,state设置为1。紧接着,T2线程尝试获取锁,但由于state为1,获取失败。调用acquire方法尝试获得锁,尝试通过tryAcquire方法实现,非公平同步器的实现调用具体逻辑。
在非公平锁获取逻辑中,通过CAS操作尝试交换状态。交换成功后,设置独占线程。当当前线程为自身时,执行重入操作,叠加state状态。若获取锁失败,则T2和T3线程进入等待队列,调用addWaiter方法。队列初始化通过enq方法实现,enq方法中的循环逻辑确保线程被正确加入队尾。新线程T3调用addWaiter方法入队,队列初始化完成。
在此过程中,T2和T3线程开始自旋尝试获取锁。若失败,则调用parkAndCheckInterrupt()方法进入阻塞状态。在shouldParkAfterFailedAcquire方法中,当前驱节点等待状态为CANCELLED时,方法会找到第一个非取消状态的节点,并断开取消状态的前驱节点与该节点的连接。若T5线程加入等待队列,T3和T4线程因为自旋获取锁失败进入finally块调用取消方法,找到等待状态不为1的节点(即T2),断开连接。
理解了shouldParkAfterFailedAcquire方法后,我们关注acquireQueued方法的实现。该方法确保线程在队列中正确释放,如果队列的节点前驱为head节点,成功获取锁后,调用setHead方法释放线程。setHead方法通过CAS操作更新head节点,释放线程。acquire方法中的阻塞是为防止线程在唤醒后重新尝试获取锁而进行的额外阻断。
锁的释放过程相对简单,将state减至0,将exclusiveOwnerThread设置为null,完成锁的释放。通过上述解析,我们深入理解了ReentrantLock的锁获取、等待、释放等核心机制,为并发编程提供了强大的工具支持。
UE4 LevelSequence源码剖析(一)
UE4的LevelSequence源码解析系列将分四部分探讨,本篇聚焦Runtime部分。Runtime代码主要位于UnrealEngine\Engine\Source\Runtime\MovieScene目录,结构上主要包括Channels、Evaluation、Sections和Tracks等核心模块。
ALevelSequenceActor是Runtime的核心,负责逐帧更新,它包含UMovieSceneSequence和ULevelSequencePlayer。ALevelSequenceActor独立于GameThread更新,并且在Actor和ActorComponent更新之前,确保其在RuntTickGroup之前执行。
IMovieScenePlaybackClient的关键接口用于绑定,编辑器通过IMovieSceneBindingOwnerInterface提供直观的蓝图绑定机制。UMovieSceneSequence是LevelSequence资源实例,它支持SpawnableObject和PossessableObject,便于控制对象的拥有和分离。
ULevelSequencePlayer作为播放控制器,由ALevelSequenceActor的Tick更新,具有指定对象在World和Sublevel中的功能,还包含用于时间控制的FMovieSceneTimeController。UMovieSceneTrack作为底层架构,由UMovieSceneSections组成,每个Section封装了Section的帧范围和对应Channel的数据。
序列的Eval过程涉及EvalTemplate和ExecutionTokens,它们协同工作模拟Track。FMovieSceneEvaluationTemplate定义了Track的模拟行为,而ExecutionTokens则是模拟过程中的最小单元。真正的模拟操作在FMovieSceneExecutionTokens的Apply函数中执行,通过BlendingAccumulator进行结果融合。
自定义UMovieSceneTrack需要定义自己的EvaluationTemplate,这部分将在编辑器拓展部分详细讲解。序列的Runtime部分展示了如何在GameThread中高效管理和模拟场景变化,为后续的解析奠定了基础。
vue3-computed源码解析
在 Vue 3 中,理解 computed 源码有助于深入掌握其工作原理。版本为 3.2.,通过单例测试和官网文档,我们了解到 computed 的主要特性是基于 getter 函数创建,类似于一个只读的响应式值,其更新依赖于传入的 getter 函数,而非直接修改.value属性。其核心逻辑与 ref 类似,利用 dep 和 trackRefValue/triggerRefValue 函数实现响应式。
计算属性的实现分为两种:通过 computed 函数或 deferredComputed。两者都是 ref 类型,但 deferredComputed 在 effect 中具有异步特性,只有在下一次微任务中才会更新。在 Vue 中,通过ComputedRefImpl 对象管理计算属性,它使用 _value 和 _dirty 机制实现懒加载,当数据改变时,会触发收集函数并更新缓存值。
在源码中,可以看到计算属性的 getter 被包装在 effect 中,依赖数据变化时会通过调度器来触发收集。但需要注意的是,当在 effect 内先改变依赖,再改变外部的计算属性,可能会导致异常。对于 deferredComputed,其调度器更为复杂,会在下一次微任务执行时处理异步更新。
虽然 deferredComputed 的处理存在一些特殊情况,如在微任务期间的值比较问题,但 Vue 通过缓存相关 effect 的值,以及 hasCompareTarget 变量,确保了异步更新的正确性。至此,我们已经详细了解了 Vue3 computed 的源码实现,接下来可以继续探索 effectScope 的源码。
上一章:vue3-ref源码解析
下一章:vue3-effectScope源码解析
BERT源码逐行解析
解析BERT源码,关键在于理解Tensor的形状,这些我在注释中都做了标注,以来自huggingface的PyTorch版本为例。首先,BertConfig中的参数,如bert-base-uncased,包含了word_embedding、position_embedding和token_type_embedding三部分,它们合成为BertEmbedding,形状为[batch_size, seq_len, hidden_size],如( x x )。
Bert的基石是Multi-head-self-attention,这部分是理解BERT的核心。代码中对相对距离编码有详细注释,通过计算左右端点位置,形成一个[seq_len, seq_len]的相对位置矩阵。接着是BertSelfOutput,执行add和norm操作。
BertAttention则将Self-Attention和Self-Output结合起来。BertIntermediate部分,对应BERT模型中的一个FFN(前馈神经网络)部分,而BertOutput则相当直接。最后,BertLayer就是将这些组件组装成一个完整的层,BERT模型就是由多个这样的层叠加而成的。
golang chan 最详细原理剖析,全面源码分析!看完不可能不懂的!
大纲
概述
chan 是 golang 的核心结构,是与其他高级语言区别的显著特色之一,也是 goroutine 通信的关键要素。尽管广泛使用,但对其深入理解的人却不多。本文将从源码编译器的视角,全面剖析 channel 的用法。
channel 的本质
从实现角度来看,golang 的 channel 实质上是环形队列(ringbuffer)的实现。我们将 chan 称为管理结构,channel 中可以放置任何类型的对象,称为元素。
channel 的使用方法
我们从 channel 的使用方式入手,详细介绍 channel 的使用方法。
channel 的创建
创建 channel 时,用户通常有两种选择:创建带有缓冲区和不带缓冲区的 channel。这对应于 runtime/chan.go 文件中的 makechan 函数。
channel 入队
用户使用姿势:对应函数实现为 chansend,位于 runtime/chan.go 文件。
channel 出队
用户使用姿势:对应函数分别是 chanrecv1 和 chanrecv2,位于 runtime/chan.go 文件。
结合 select 语句
用户使用姿势:对应函数实现为 selectnbsend,位于 runtime/chan.go 文件中。
结合 for-range 语句
用户使用姿势:对应使用函数 chanrecv2,位于 runtime/chan.go 文件中。
源码解析
以上,我们通过宏观的用户使用姿势,了解了不同使用姿势对应的不同实现函数,接下来将详细分析这些函数的实现。
makechan 函数
负责 channel 的创建。在 go 程序中,当我们写类似 v := make(chan int) 的初始化语句时,就会调用不同类型对应的初始化函数,其中 channel 的初始化函数就是 makechen。
runtime.makechan
定义原型:
通过这个,我们可以了解到,声明创建一个 channel 实际上是得到了一个 hchan 的指针,因此 channel 的核心结构就是基于 hchan 实现的。
其中,t 参数指定元素类型,size 指定 channel 缓冲区槽位数量。如果是带缓冲区的 channel,那么 size 就是槽位数;如果没有指定,那么就是 0。
makechan 函数执行了以下两件事:
1. 参数校验:主要是越界或 limit 的校验。
2. 初始化 hchan:分为三种情况:
所以,我们看到除了 hchan 结构体本身的内存分配,该结构体初始化的关键在于四个字段:
hchan 结构
makechan 函数负责创建了 chan 的核心结构-hchan,接下来我们将详细分析 hchan 结构体本身。
在 makechan 中,初始化时实际上只初始化了四个核心字段:
我们使用 channel 时知道,channel 常常会因为两种情况而阻塞:1)投递时没有空间;2)取出时还没有元素。
从以上描述来看,就涉及到 goroutine 阻塞和 goroutine 唤醒,这个功能与 recvq,sendq 这两个字段有关。
waitq 类型实际上是一个双向列表的实现,与 linux 中的 LIST 实现非常相似。
chansend 函数
chansend 函数是在编译器解析到 c <- x 这样的代码时插入的,本质上就是把一个用户元素投递到 hchan 的 ringbuffer 中。chansend 调用时,一般用户会遇到两种情况:
接下来,我们看看 chansend 究竟做了什么。
当我们在 golang 中执行 c <- x 这样的代码,意图将一个元素投递到 channel 时,实际上调用的是 chansend 函数。这个函数分几个场景来处理,总结来说:
关于返回值:chansend 返回值标明元素是否成功入队,成功则返回 true,否则 false。
select 的提前揭秘:
golang 源代码经过编译会变成类似如下:
而 selectnbasend 只是一个代理:
小结:没错,chansend 功能就是这么简单,本质上就是一句话:将元素投递到 channel 中。
chanrecv 函数
对应的 golang 语句是 <- c。该函数实现了 channel 的元素出队功能。举个例子,编译对应一般如下:
golang 语句:
对应:
golang 语句(这次的区别在于是否有返回值):
对应:
编译器在遇到 <- c 和 v, ok := <- c 的语句时,会换成对应的 chanrecv1,chanrecv2 函数,这两个函数本质上都是一个简单的封装,元素出队的实现函数是 chanrecv,我们详细分析这个函数。
chanrecv 函数的返回值有两个值,selected,received,其中 selected 一般作为 select 结合的函数返回值,指明是否要进入 select-case 的代码分支,received 表明是否从队列中成功获取到元素,有几种情况:
selectnbsend 函数
该函数是 c <- v 结合到 select 时的函数,我们使用 select 的 case 里面如果是一个 chan 的表达式,那么编译器会转换成对应的 selectnbsend 函数,如下:
对应编译函数逻辑如下:
selectnbsend 本质上也就是个 chansend 的封装:
chansend 的内部逻辑上面已经详细说明过,唯一不同的就是 block 参数被赋值为 false,也就是说,在 ringbuffer 没有空间的情况下也不会阻塞,直接返回。划重点:chan 在这里不会切走执行权限。
selectnbrecv 函数
该函数是 v := <- c 结合到 select 时的函数,我们使用 select 的 case 里面如果是一个 chan 的表达式,那么编译器会转换成对应的 selectnbsrecv 函数,如下:
对应编译函数逻辑如下:
selectnbrecv 本质上也就是个 chanrecv 的封装:
chanrecv 的内部逻辑上面已经详细说明过,在 ringbuffer 没有元素的情况下也不会阻塞,直接返回。这里不会因此而切走调度权限。
selectnbrecv2 函数
该函数是 v, ok = <- c 结合到 select 时的函数,我们使用 select 的 case 里面如果是一个 chan 的表达式,那么编译器会转换成对应的 selectnbrecv2 函数,如下:
对应编译函数逻辑如下:
selectnbrecv2 本质上是个 chanrecv 的封装,只不过返回值不一样而已:
chanrecv 的内部逻辑上面已经详细说明过,在 ringbuffer 没有元素的情况下也不会阻塞,直接返回。这里不会因此而切走调度权限。selectnbrecv2 与 selectnbrecv 函数的不同之处在于还有一个 ok 参数指明是否获取到了元素。
chanrecv2 函数
chan 可以与 for-range 结合使用,编译器会识别这种语法。如下:
这个本质上是个 for 循环,我们知道 for 循环关键是拆分成三个部分:初始化、条件判断、条件递进。
那么在我们 for-range 和 chan 结合起来之后,这三个关键因素又是怎么理解的呢?简述如下:
init 初始化:无
condition 条件判断:
increment 条件递进:无
当编译器遇到上面 chan 结合 for-range 写法时,会转换成 chanrecv2 的函数调用。目的是从 channel 中出队元素,返回值为 received。首先看下 chanrecv2 的实现:
chan 结合 for-range 编译之后的伪代码如下:
划重点:从这个实现中,我们可以获取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for-range 和 chan 的结束条件只有这个 chan 被 close 了,否则一直会处于这个死循环内部。为什么?注意看 chanrecv 接收的参数是 block=true,并且这个 for-range 是一个死循环,除非 chanrecv2 返回值为 false,才有可能跳出循环,而 chanrecv2 在 block=true 场景下返回值为 false 的唯一原因只有:这个 chan 是 close 状态。
总结
golang 的 chan 使用非常简单,这些简单的语法糖背后其实都是对应了相应的函数实现,这个翻译由编译器来完成。深入理解这些函数的实现,对于彻底理解 chan 的使用和限制条件是必不可少的。深入理解原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你才能随心所欲地使用 golang。
2024-11-13 09:33
2024-11-13 09:23
2024-11-13 08:00
2024-11-13 08:00
2024-11-13 0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