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看待9月10日hdc大会上华为发布的源译鸿蒙2.0版本,
2.FIDL的入门级使用
3.当内核黑客遇上 Fuchsia OS (一)
如何看待9月10日hdc大会上华为发布的鸿蒙2.0版本,
华为鸿蒙OS,年满一岁,码编于今年华为开发者大会(HDC)展示了一系列重大更新,源译旨在连接无限可能。码编
鸿蒙OS2.0的源译核心变化主要包括分布式能力的大幅升级,以及不同设备协同形成的码编黄瓜视频源码2021「超级终端」体验,同时对开发者支持和开源项目也加大了力度。源译
分布式软总线升级,码编实现「万剑合一」,源译让多个设备融合为一个设备,码编具备高吞吐、源译低延时、码编高可靠特性,源译鸿蒙OS2.0的码编分布式软总线能力已无限逼近物理总线能力。分布式数据管理提供跨设备数据管理和文件管理能力,源译确保隐私不泄露。量能饱和指标源码分布式安全保障设备间数据流通安全可信,提升全场景设备安全性。
鸿蒙OS2.0带来办公、教育、游戏等多场景多设备协同的全新体验。例如,大屏版WPS与EMUI手机扫描联动,实现材料快速分享。多人会议场景下,手机与大屏文件同步,支持翻译、实时批注操作。游戏方面,手机变身手柄,实现多人体感游戏体验。dz源码下载秘鸿蒙OS2.0还支持智能手表和智能家居,如网约车进度提醒、导航等,手机与设备高效协同。
在开发者支持方面,鸿蒙OS2.0通过SDK、源代码、开发板/模组和HUAWEI DevEco等装备,构建全面的开发平台与工具链。华为鸿蒙OS的开源项目OpenHarmony逐步开放更多能力,IDE方面也提供全场景跨设备集成开发工具Huawei DevEco 2.0和HUAWEI DevEco DeviceTool。
华为鸿蒙OS2.0在系统设计上强调分布式,打破硬件边界,让不同设备组成不同场景下的超级终端,实现全场景智慧生态的c 源码 画图 移动无缝连接。与面向全场景的操作系统谷歌Fuchsia不同,鸿蒙OS2.0的分布式理念并非云和端的概念,而是云与端的融合,旨在适用于各种硬件,而不是根据硬件开发新系统。
华为鸿蒙OS2.0不仅面向手机,更面向全场景操作,旨在构建一个完整的生态体系。鸿蒙OS的分布式特性为未来操作系统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强调技术、框架、编译器、API等模块的整合,共同构建生态的「根」。鸿蒙OS2.0的php源码 idc运营升级与生态建设,展现出华为在操作系统的创新与布局。
FIDL的入门级使用
FIDL入门指南
FIDL(Fuchsia Interface Definition Language)是Fuchsia系统中的核心远程调用机制,它类似于Android上的AIDL,为客户端和服务端之间的交互提供了统一的接口定义和编译自动化处理。 Fuchsia的设计理念与Android和Chrome OS有许多相似之处,学习FIDL时可以利用这些类比。FIDL的主要职责是支持跨语言通信,通过Zircon的IPC机制(即channel)底层传输数据,并通过自动生成代码简化开发者的工作流程。 开发FIDL项目涉及的关键部分包括:编写FIDL语言文件(.fidl)和掌握FIDL绑定的使用。要深入理解,可以参考官方文档的FIDL教程,以及在garnet/examples/fidl目录和garnet/examples/fidl下的不同语言和层次的实例代码。以echo为例进行详细分析。 为了实践,你需要熟悉编译脚本BUILD.gn的设置,编译和运行FIDL实例。首先在Fuchsia shell中获取所需包的URL,然后通过fx命令编译并运行客户端,服务端会在客户端连接时自动启动。此外,手动实现一个FIDL实例,比如在hello_world工程中,需要编写call.fidl文件并处理四种通信模式。 在实践中,你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如printf输出未显示在终端而是在log中。这可能是由于stdout被重定向到了log,初步猜测与async事件库有关,这需要进一步研究。当内核黑客遇上 Fuchsia OS (一)
Fuchsia OS 是一款通用的开源操作系统,由谷歌在 年左右开始开发。该系统基于 C++ 编写的 Zircon 微内核,设计重点在于安全性、可更新性和性能。它旨在为物联网、智能手机和个人电脑等连接设备的生态系统提供支持,因此特别关注安全性和可更新性。此操作系统支持 arm 和 x- 架构,并且正在积极开发中,作者决定对其进行安全实验。
为了了解 Fuchsia OS 的设计概念,作者参考了 Fuchsia 的文档,该文档提供了一个教程,指导如何在 GNU/Linux 系统上构建 Fuchsia OS。尽管教程表示不支持非 Debian 发行版,作者并未遇到与 Fedora 相关的问题。此教程还包含了下载源代码和设置环境变量的说明。构建 Fuchsia OS 后,作者在 FEMU(Fuchsia 模拟器)中启动操作系统,并为它创建了“hello world”应用程序,即组件,以展示 Fuchsia 的灵活性。
在探索 Zircon 内核开发工作流程时,作者发现 Zircon 源代码位于 zircon/kernel 子目录中,并在构建 Fuchsia OS 时编译。为了在 QEMU 中运行 Zircon,作者尝试使用 fx qemu -N 命令,但遇到了错误。经过调查,作者发现此故障发生在具有非英语控制台语言环境的机器上,并已找到了解决方法,成功启动了 Fuchsia OS。作者还展示了如何使用 GDB 调试 Zircon 微内核,并在遇到问题时调整了调试脚本以允许正常的调试操作。
为了评估 Fuchsia OS 的安全性,作者启用 KASAN(Kernel Address SANitizer),这是一个运行时内存调试器,用于发现越界访问和释放后使用错误。作者构建了 Fuchsia OS 的核心产品,并在 Fuchsia 代码中添加了一个合成错误,以测试 KASAN 的效果。结果表明,KASAN 成功地捕获了内存访问错误,并通过崩溃回溯和异常处理提供了有价值的反馈,帮助理解 Zircon 内核的运行机制。
总结,本文介绍了如何使用 Fuchsia OS、创建新组件、调试其 Zircon 微内核以及评估系统的安全性。接下来的文章将利用模糊测试(fuzzing)技术,尝试在 Fuchsia OS 内核中发现漏洞,并利用这些漏洞进行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