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Kafka源码分析(五) - Server端 - 基于时间轮的源码延时组件
2.Echarts-ZRender源码分析(一)
3.图文剖析 big.js 四则运算源码
4.nginx源码分析--master和worker进程模型
5.Hermes源码分析(二)——解析字节码
6.一文图解|cgroup 设计分析(Docker底层技术)
Kafka源码分析(五) - Server端 - 基于时间轮的延时组件
Kafka内部处理大量的延时操作,例如,分析在接收到PRODUCE请求后,源码副本可以等待一个timeout的分析时间再响应客户端。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个问题:为什么Kafka要自己实现一个延时任务组件,源码而不是分析自用涨停指标源码直接使用Java的java.util.concurrent.DelayQueue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
1.1 DelayQueue的源码能力
DelayQueue相关的接口/类如下所示:
相应地,DelayQueue提供的分析能力如下:
1.2 Kafka的业务场景
Kafka的业务背景具有以下特点:
相应地,Kafka对延时任务组件有以下两点要求:
这两点要求都无法通过直接应用DelayQueue的源码方式得到满足。
二. 组件接口
让我们来看看Kafka的分析延时任务组件对外提供的接口,从而了解其提供的源码能力和使用方式。
如下所示:
左边的分析两个类定义了"延时操作",右边的源码DelayedOperationPurgatory类定义了一个维护DelayOperaton的容器,其核心操作如下:
三. 实现
以下是分析关于"延时"实现方式的介绍。
3.1 业务模型
时间轮延时组件的源码思路如下:
接下来,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这种映射逻辑:
首先关注上图中①号时间轮。圆环中的每一个单元格表示一个TimerTaskList。单元格有其关联的时间跨度;下方的"1s x "表示时间轮上共有个单元格,每个单元格的时间跨度为1秒。有一个指针指向了"当前时间"所对应的单元格。顺时针方向为时间流动方向。
当收到一个延迟时间在0-1s的TimerTask时,会将其追加到①号时间轮的橙色单元格中。当收到一个延迟时间在3-4s的TimerTask时,会将其追加到①号时间轮的**单元格中。以此类推。
现在有一个问题:①号时间轮能表示的最大延迟时间是秒,那如果收到了延迟秒的任务该怎么办?这时该用到②号时间轮了,我们称②号为①号的"溢出时间轮"。②号时间轮的特点如下:
如此,延迟时间在-s的电商小程序源码前端观看TimerTask会被追加到②号的紫色单元格,延迟时间在-s的TimerTask会被追加到②号的绿色单元格中。③号时间轮同理。
刚刚是按①->②->③的顺序来分析时间轮的逻辑,反过来也可以得到有用的想象手里有一个"放大镜",其实③号时间轮的蓝色单元格"放大"后是②号时间轮;②号时间轮的蓝色单元格"放大"后是①号时间轮;蓝色单元格并不实际存储TimerTask。
3.2 数据结构
DelayedOperationPurgatory有一个Timer类型的timeoutTimer属性,用于维护延时任务。实际使用的是Timer的实现类:SystemTimer。该类用于维护延时任务的核心属性有两个:delayQueue和timingWheel。TimingWheel表示单个时间轮,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其类图:
各属性含义如下:
3.3 算法
3.3.1 添加任务
添加任务的入口是DelayedOperationPurgatory.tryCompleteElseWatch,其核心逻辑分为如下两步:
SystemTimer.add直接调用了addTimerTaskEntry方法,后者逻辑如下:
TimingWheel.add的逻辑也很清晰,分如下4种场景处理:
3.3.2 尝试提前触发任务
入口是DelayedOperationPurgatory.checkAndComplete:
接下来看Watchers.tryCompleteWatched方法的内容:
DelayedOperation.maybeTryComplete方法最终调用了DelayedOperation.tryComplete;
DelayedOperation的子类需要在后者中实现自己的"触发条件"检查逻辑;若满足了提前触发的条件,则调用forceComplete方法执行事件触发场景下的业务逻辑。
3.3.3 任务到期自动执行
DelayedOperationPurgatory中维护了一个expirationReaper线程,其职责就是循环调用kafka.utils.timer.SystemTimer#advanceClock来从时间轮中获取已超时的任务,并更新时间轮的"当前时间"指针。
四. 总结
才疏学浅,未能窥其十之一二,随时欢迎各位交流补充。若文章质量还算及格,可以点赞收藏加以鼓励,后续我继续更新。
另外,也可以在目录中找到同系列的其他文章:
感谢阅读。
Echarts-ZRender源码分析(一)
Echarts的底层图形绘制引擎ZRender,是一个独立的2D图形绘制引擎,支持Canvas/SVG(5.0后不再支持VML)。它具备图形绘制、周线选股精准指标源码管理(包括CRUD操作和组管理)、图形动画和事件管理(在Canvas中实现DOM事件)、响应式帧渲染以及可选渲染器功能。
ZRender的架构遵循MVC模式,分为视图层、控制层和数据层。视图层负责图形渲染,控制层处理用户交互,数据层负责数据模型的管理和存储。此外,还包含辅助功能模块,如图形和Group的管理,其中图形特指2D矢量图形。
源码文件结构清晰,入口文件zrender.ts中定义了全局方法,如初始化、删除等操作,ZRender类则负责核心功能的实现。通过实例化代码展示,可以看到如何绘制一个px的圆形并绑定动画,ZRender会处理绘制流程,并将动画添加到管理器中生成帧,开始动画绘制。
后续章节将深入解析元素对象、事件管理器、动画管理器和渲染器的源码。作者雷庭,北京优锘科技前端架构师,有年前端开发和架构经验,专注于可视化前端开发,h5棋牌金币模式源码有兴趣交流的朋友可通过微信ltlt联系他。
图文剖析 big.js 四则运算源码
big.js是一个小型且高效的JavaScript库,专门用于处理任意精度的十进制算术。
在常规项目中,算术运算可能会导致精度丢失,从而影响结果的准确性。big.js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设计的。与big.js类似的库还有bignumber.js和decimal.js,它们同样由MikeMcl创建。
作者在这里详细阐述了这三个库之间的区别。big.js是最小、最简单的任意精度计算库,它的方法数量和体积都是最小的。bignumber.js和decimal.js存储值的进制更高,因此在处理大量数字时,它们的速度会更快。对于金融类应用,bignumber.js可能更为合适,因为它能确保精度,除非涉及到除法操作。
本文将剖析big.js的解析函数和加减乘除运算的源码,以了解作者的设计思路。在四则运算中,除法运算最为复杂。
创建Big对象时,new操作符是可选的。构造函数中的关键代码如下,使用构造函数时可以不带new关键字。如果传入的参数已经是Big的实例对象,则复制其属性,非论坛版飞鸟娱乐系统源码否则使用parse函数创建属性。
parse函数为实例对象添加三个属性,这种表示与IEEE 双精度浮点数的存储方式类似。JavaScript的Number类型就是使用位二进制格式IEEE 值来表示的,其中位用于表示3个部分。
以下分析parse函数转化的详细过程,以Big('')、Big('0.')、Big('e2')为例。注意:Big('e2')中e2以字符串形式传入才能检测到e,Number形式的Big(e2)在执行parse前会被转化为Big()。
最后,Big('')、Big('-0.')、Big('e2')将转换为...
至此,parse函数逻辑结束。接下来分别剖析加减乘除运算。
加法运算的源码中,k用于保存进位的值。上面的过程可以用图例表示...
减法运算的源码与加法类似,这里不再赘述。减法的核心逻辑如下...
减法的过程可以用图例表示,其中xc表示被减数,yc表示减数...
乘法运算的源码中,主要逻辑如下...
描述的是我们以前在纸上进行乘法运算的过程。以*为例...
除法运算中,对于a/b,a是被除数,b是除数...
注意事项:big.js使用数组存储值,类似于高精度计算,但它是在数组中每个位置存储一个值,然后对每个位置进行运算。对于超级大的数字,big.js的算术运算可能不如bignumber.js快...
在使用big.js进行运算时,有时没有设置足够大的精度会导致结果不准确...
总结:本文剖析了big.js的解析函数和四则运算源码,用图文详细描述了运算过程,逐步还原了作者的设计思路。如有不正确之处或不同见解,欢迎各位提出。
nginx源码分析--master和worker进程模型
一、Nginx整体架构
正常执行中的nginx会有多个进程,其中最基本的是master process(主进程)和worker process(工作进程),还可能包括cache相关进程。
二、核心进程模型
启动nginx的主进程将充当监控进程,主进程通过fork()产生的子进程则充当工作进程。
Nginx也支持单进程模型,此时主进程即是工作进程,不包含监控进程。
核心进程模型框图如下:
master进程
监控进程作为整个进程组与用户的交互接口,负责监护进程,不处理网络事件,不负责业务执行,仅通过管理worker进程实现重启服务、平滑升级、更换日志文件、配置文件实时生效等功能。
master进程通过sigsuspend()函数调用大部分时间处于挂起状态,直到接收到信号。
master进程通过检查7个标志位来决定ngx_master_process_cycle方法的运行:
sig_atomic_t ngx_reap;
sig_atomic_t ngx_terminate;
sig_atomic_t ngx_quit;
sig_atomic_t ngx_reconfigure;
sig_atomic_t ngx_reopen;
sig_atomic_t ngx_change_binary;
sig_atomic_t ngx_noaccept;
进程中接收到的信号对Nginx框架的意义:
还有一个标志位:ngx_restart,仅在master工作流程中作为标志位使用,与信号无关。
核心代码(ngx_process_cycle.c):
ngx_start_worker_processes函数:
worker进程
worker进程主要负责具体任务逻辑,主要关注与客户端或后端真实服务器之间的数据可读/可写等I/O交互事件,因此工作进程的阻塞点在select()、epoll_wait()等I/O多路复用函数调用处,等待数据可读/写事件。也可能被新收到的进程信号中断。
master进程如何通知worker进程进行某些工作?采用的是信号。
当收到信号时,信号处理函数ngx_signal_handler()会执行。
对于worker进程的工作方法ngx_worker_process_cycle,它主要关注4个全局标志位:
sig_atomic_t ngx_terminate;//强制关闭进程
sig_atomic_t ngx_quit;//优雅地关闭进程(有唯一一段代码会设置它,就是接受到QUIT信号。ngx_quit只有在首次设置为1时,才会将ngx_exiting置为1)
ngx_uint_t ngx_exiting;//退出进程标志位
sig_atomic_t ngx_reopen;//重新打开所有文件
其中ngx_terminate、ngx_quit、ngx_reopen都将由ngx_signal_handler根据接收到的信号来设置。ngx_exiting标志位仅由ngx_worker_cycle方法在退出时作为标志位使用。
核心代码(ngx_process_cycle.c):
Hermes源码分析(二)——解析字节码
前面一节 讲到字节码序列化为二进制是有固定的格式的,这里我们分析一下源码里面是怎么处理的这里可以看到首先写入的是魔数,他的值为
对应的二进制见下图,注意是小端字节序
第二项是字节码的版本,笔者的版本是,也即 上图中的4a
第三项是源码的hash,这里采用的是SHA1算法,生成的哈希值是位,因此占用了个字节
第四项是文件长度,这个字段是位的,也就是下图中的为0aa,转换成十进制就是,实际文件大小也是这么多
后面的字段类似,就不一一分析了,头部所有字段的类型都可以在BytecodeFileHeader.h中看到,Hermes按照既定的内存布局把字段写入后再序列化,就得到了我们看到的字节码文件。
这里写入的数据很多,以函数头的写入为例,我们调用了visitFunctionHeader方法,并通过byteCodeModule拿到函数的签名,将其写入函数表(存疑,在实际的文件中并没有看到这一部分)。注意这些数据必须按顺序写入,因为读出的时候也是按对应顺序来的。
我们知道react-native 在加载字节码的时候需要调用hermes的prepareJavaScript方法, 那这个方法做了些什么事呢?
这里做了两件事情:
1. 判断是否是字节码,如果是则调用createBCProviderFromBuffer,否则调用createBCProviderFromSrc,我们这里只关注createBCProviderFromBuffer
2.通过BCProviderFromBuffer的构造方法得到文件头和函数头的信息(populateFromBuffer方法),下面是这个方法的实现。
BytecodeFileFields的populateFromBuffer方法也是一个模版方法,注意这里调用populateFromBuffer方法的是一个 ConstBytecodeFileFields对象,他代表的是不可变的字节码字段。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里也有visitFunctionHeaders方法, 这里主要为了复用visitBytecodeSegmentsInOrder的逻辑,把populator当作一个visitor来按顺序读取buffer的内容,并提前加载到BytecodeFileFields里面,以减少后面执行字节码时解析的时间。
Hermes引擎在读取了字节码之后会通过解析BytecodeFileHeader这个结构体中的字段来获取一些关键信息,例如bundle是否是字节码格式,是否包含了函数,字节码的版本是否匹配等。注意这里我们只是解析了头部,没有解析整个字节码,后面执行字节码时才会解析剩余的部分。
evaluatePreparedJavaScript这个方法,主要是调用了HermesRuntime的 runBytecode方法,这里hermesPrep时上一步解析头部时获取的BCProviderFromBuffer实例。
runBytecode这个方法比较长,主要做了几件事情:
这里说明一下,Domain是用于垃圾回收的运行时模块的代理, Domain被创建时是空的,并跟随着运行时模块进行传播, 在运行时模块的整个生命周期内都一直存在。在某个Domain下创建的所有函数都会保持着对这个Domain的强引用。当Domain被回收的时候,这个Domain下的所有函数都不能使用。
未完待续。。。
一文图解|cgroup 设计分析(Docker底层技术)
cgroup,全称控制组,是用于限制进程组对某种资源使用的一种技术。对后端程序员而言,Docker已成为必须掌握的技术之一,而cgroup正是Docker底层的重要支撑。
cgroup通过将进程组织成控制组,并通过资源控制子系统对这些控制组进行资源限制。资源控制子系统包括内存、CPU、I/O和网络等。控制组内部的进程只能使用分配给控制组的资源限制。
具体来说,cgroup框架负责控制组的创建和管理,而资源控制子系统负责限制控制组内的资源使用。cgroup通过虚拟文件系统来管理进程控制组,这样可以方便地添加或移除进程。每个控制组都是目录树的一部分,层级关系便于组织和管理。
控制组内部的资源使用通过cgroup_subsys_state结构进行统计。在Linux内核中,每个资源控制子系统与控制组绑定,为控制组提供资源限制功能。当进程被添加到控制组时,内核会自动将该进程与控制组关联的所有资源统计对象关联,以实现资源使用限制。
cgroup的设计复杂度源于其需要控制多种资源,并通过虚拟文件系统管理控制组。cgroup源码实现复杂,涉及多个概念和文件系统。设计者通过类比内存管理的简单计数器来直观解释cgroup的原理。然而,cgroup在Linux内核中的实现远比这个示例复杂。
简而言之,cgroup通过控制组的概念和资源控制子系统,为Docker等容器管理技术提供了资源限制的基础。理解cgroup的设计与实现,对于深入掌握容器技术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