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linux系统调用之write源码解析(基于linux0.11)
2.linux文件操作内核源码解密
3.一文读懂Linux系统的源码write调用
4.linux驱动开发第2讲:应用层的write如何调用到驱动中的write
5.linux内核怎么进入写代码的界面
linux系统调用之write源码解析(基于linux0.11)
Linux系统的write函数在底层操作上与read函数有相似之处。本文主要关注一般文件的源码写操作,我们首先从入口函数开始解析。源码
进入file_write函数,源码它的源码核心逻辑是根据文件inode中的信息,确定要写入的源码设备报修系统java源码硬盘位置,即块号。源码如果目标块已存在,源码就直接返回块号;若不存在,源码则需要创建新的源码块。这个过程涉及到bmap函数,源码它负责根据文件系统状态为新块申请空间并标记为已使用。源码
创建新块的源码过程涉及到文件系统的超级块,通过检查当前块的源码使用情况,申请一个空闲块,源码并更新超级块以标记其为已使用。接着,超级块信息会被写回到硬盘,同时返回新建的块号。
回到file_write,处理完块的逻辑后,由于是新创建的块,其内容默认为0。这时,vb webbrowser html源码bread函数会读取新块的内容,这部分逻辑可以参考read函数的分析。读取后,用户数据会被写入buffer,同时标记为待写回(脏)状态。重要的是,数据实际上并未立即写入硬盘,而是先存储在缓存中。系统会通过后台线程定期将缓存中的内容刷新到硬盘。
linux文件操作内核源码解密
在Linux编程中,文件操作是基础且重要的部分。开发者们常会遇到忘记关闭文件、子进程对父进程文件操作、以及socket连接问题等疑问。其实,一切在Linux内核看来,都归结为文件操作。让我们一起探索内核如何处理这些文件操作,理解背后的结构和机制。 首先,文件在内核中有三个关键结构体:struct files_struct(打开文件信息表)、struct fdtable(文件描述符表)和struct file(打开文件对象)。这三个结构体共同构成了应用程序与内核交互的socket 短连接源码桥梁。当进程打开文件时,内核会通过这三个结构体进行管理。 当一个进程打开多个文件时,struct files_struct存储了所有打开的文件信息,而文件描述符fd通过它指向struct file。单进程使用dup或fork子进程时,文件对象会被共享,多个描述符指向同一对象,这时的读写状态是共享的,但关闭一个描述符不会影响其他。 对于多线程环境,线程之间的文件操作更为微妙。线程通过CLONE_FILES标志共享父进程的文件信息,这可能导致线程间操作的同步问题。在关闭文件时,如果引用计数大于1,不会立即释放,直到所有引用消失。 当我们调用open时,do_sys_open系统调用负责获取描述符、创建对象并连接两者。写文件时,内核会跟踪文件位置并调用write方法进行实际操作,基础认证钓鱼源码驱动程序负责具体实现。关闭文件则有主动和被动两种情况,主动关闭可能因引用计数不为零而无法立即释放,而进程退出时会自动关闭所有打开的文件。 理解Linux文件操作的内核机制,对于编写健壮的程序至关重要。编程不仅是代码的堆砌,更是对系统底层原理的掌握。希望这个深入解析能帮助你解答疑惑,后续的系列文章和视频也欢迎查阅,共同提升我们的技术素养。附件:
宏伟精讲系列文章
宏伟技术:我为什么要在知乎写博客?
宏伟技术:内核探秘·线程与文件操作
宏伟技术:理解双堆栈原理
宏伟技术:Linux popen和system函数详解
一文读懂Linux系统的write调用
本文旨在澄清Linux系统中的write调用特性。许多人对write调用的原子性存在疑问,本文将通过实例和分析给出答案。
首先,明确一点,write调用并不能保证整个写操作是原子的。以写入字节的缓冲区到文件为例,Linux内核并不能确保这个操作在单次调用中顺利完成,因为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因素。尽管如此,write设计的初衷是考虑到系统的复杂性和安全性,它保证的binder驱动源码分析是在共享文件描述符的上下文中,每个write调用在写入数据时是原子且不可中断的,即线程或进程之间的写入顺序不会交错。
当两个独立进程分别对文件进行写入,如进程A写'a',进程B写'b',结果可能为'aaabbb'或'bbbaaa',而非交错。若希望避免交错,需要在打开文件时使用O_APPEND模式。
write调用的原子性保障主要局限于共享文件结构的范围,而非独立文件。在多线程或多进程共享文件时,用户程序需要自行处理短写问题,例如使用锁保护,以确保写入完整。
一些关键应用,如Apache和Nginx的日志记录,通过使用APPEND模式来保证独立的原子写入。然而,即便有这些保证,我自己的一个分析TCP数据包程序实例中,尽管理论上应保证原子性,但有时仍会发现数据包信息被覆盖,这提示了潜在的问题。
在深入调查后,我发现了write调用在3.社区版内核中存在race条件。通过分析代码,我发现了一个在1和2或者2和3之间可能发生并发问题的场景。通过加载特定模块和调整操作,我成功重现了问题,验证了write调用的原子性在此版本中并未得到充分保证。
幸运的是,这个问题在3.以后的内核版本中已被修复。通过查阅文档和源码,我发现该问题早在那时就已经被注意到并修复。从这个经历中,我们学习到在遇到问题时,查阅文档比直接分析代码可能更有效率。
最后,虽然2.6.内核在理论上也存在相同问题,但在Centos这样的稳定版内核中,这些问题通常会被修复,从而避免了实际问题的出现。
linux驱动开发第2讲:应用层的write如何调用到驱动中的write
在Linux操作系统中,一切事物都被抽象为文件,包括文件、目录、设备、套接字和管道等,为应用程序提供统一的编程接口。然而,对于内核开发者而言,这一切在内核内部需要通过不同的驱动程序实现。
本文将深入探讨Linux应用程序中的`write()`函数如何与内核中的`write()`函数建立联系,并解决上一讲遗留的问题。通过流程图展示调用过程,揭示了从应用层到系统调用再到内核空间的转变。
应用程序通过`write()`函数将数据传递给操作系统,而操作系统则通过软中断将请求传递给内核空间。在内核空间中,数据需要通过`copy_from_user()`函数从用户空间拷贝到内核空间,才能进行处理。
操作系统中的系统调用如何知道调用哪个驱动的`write()`函数?答案在于Linux内核的设备管理机制。在`hello`驱动初始化时,通过`cdev_init()`和`cdev_add()`函数建立了`gDev`、`gFile`与设备号之间的关联。这实际上是在建立`file_operations`与设备号之间的映射关系。
在用户空间中,通过`/dev/hello`打开的文件与`hello`驱动的`struct file_operations`建立起对应关系。这意味着,当应用程序通过`write()`函数操作`/dev/hello`时,实际上调用了与该设备对应的`write()`函数。
理解了这一机制后,我们可以通过内核源码进行验证。关键代码位于`fs/read_write.c`中的`vfs_write`函数。通过分析`__vfs_write`函数,可以看到内核通过检查`file_operations`结构体中的`write`函数指针来决定调用哪个驱动的`write()`函数。这正是Linux内核设备管理机制实现文件操作调用的关键。
通过这个流程,应用程序的`write()`操作顺利地与`hello`驱动中的`write()`函数建立起联系,使得数据能够在用户空间与内核空间之间传递,并完成相应的操作。如果你想要在测试程序中让`write()`和`read()`函数返回非零值,只需要在驱动中改变`return 0`的逻辑即可,这为开发者提供了调整行为的灵活性。
linux内核怎么进入写代码的界面
要进入Linux内核的代码编写界面,您需要进行一系列准备工作。首先,获取Linux内核源代码是基础步骤。您可以从官方网站下载源代码包,也可以通过版本控制系统,如Git,直接克隆代码库。安装必要的编译工具链也是必不可少的。这包括C编译器(如GCC)、构建工具及其他开发工具,您可以通过包管理器,如apt或yum,来安装这些软件包。
配置内核编译选项是进入编写界面的关键步骤。通过运行makemenuconfig或makenconfig命令,您可以打开一个交互式菜单界面,用于选择或配置特定的内核功能和选项。在这个界面中,您可以启用或禁用特定的内核模块、设备驱动程序等。这一步骤对于定制化需求尤为重要。
编写内核代码需要使用文本编辑器,如Vim或Emacs,打开您感兴趣的内核文件。您可以根据需求修改驱动程序文件、系统调用文件等。编写过程中,您需要对Linux内核有一定的了解,因为错误的修改可能导致系统不稳定或无法启动。
完成代码编写后,需要执行构建和安装过程。通过运行make命令,可以编译内核源代码并生成内核映像文件。然后,使用makeinstall命令将内核映像文件安装到适当的位置。这一步骤确保了您修改的代码能够正确应用到系统中。
编写Linux内核代码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对操作系统和内核开发有深入的理解。因此,在进行任何修改之前,强烈建议您阅读相关的文档、参考资料和内核开发社区的指导。这有助于避免常见的错误,确保内核代码的稳定性和功能性。